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寄生虫病学 >>幼虫移行症

幼虫移行症
 
摘要: 幼虫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幼虫侵入人体并在组织中移行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人不是它们的适宜宿主,故该类蠕虫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但却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病变。

幼虫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幼虫侵入人体并在组织中移行所引起的一类疾病。人不是它们的适宜宿主,故该类蠕虫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但却能在人体内长期移行,破坏组织,引起病变。幼虫移行症属人、畜互传的寄生虫病,它的概念应不包括人体蠕虫,如人钩虫、人蛔虫幼虫等移行所引起的疾病。幼虫移行症可由线虫、吸虫和绦虫幼虫引起。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与内脏幼虫移行症两大类。

皮肤幼虫移行症 又称匐行疹,是由某些动物钩虫幼虫所引起,尤以巴西钩虫最为常见。犬钩虫、羊钩虫(Bunostomum phlebotomum Railliet,1900)、牛钩虫(B. trigonocephalum Rudolphi,1908)、狭头刺口钩虫(又名欧洲犬钩虫) (Uncinaria stenocephala Railliet,1884)的感染性幼虫(丝状蚴)也可引起匐行疹。其它线虫幼虫可引起匐行疹者尚有棘腭口线虫等(表1)。

上述各种钩虫分别寄生在动物如狗、猫、牛、羊、猪的肠内。除宿主不同外,其生活史与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以及美洲板口线虫相似。在国内,羊钩虫幼虫引起的匐行疹在四川省汉源县农村发现流行。

人体皮肤与污染土壤接触后,其中的感染性幼虫即可从皮肤侵入,以足部皮肤多见,手部次之。数小时后局部发痒,出现红色丘疹。1~3天后幼虫在皮肤的生发层与真皮之间蜿蜒移行,每天数毫米至数厘米,形成红色蛇形皮疹,略高出皮肤表面。患者有难忍的奇痒,尤以夜间为甚。匐行疹持续半月至数月。皮损搔破后可继发细菌性感染。

表1 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的线虫


种 类正常宿主流行人皮肤损害特点
巴西钩虫猫、狗较多见红色线状蜿蜒爬行
隧道,呈绣花样,奇
痒持续数周至数月
犬钩虫少见红色丘疹为主,有
时呈线状,两周内消
牛钩虫罕见典型匐行疹,持续
10天左右
羊钩虫罕见同上
狭头刺口钩虫罕见同上
棘腭口线虫猫、狗罕见匐行疹少见,多伴
有游走性皮下肿块或
结节



巴西钩虫与犬钩虫幼虫除引起匐行疹外,偶可经血流移行至肺部,并在痰中发现。临床表现有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轻度咳嗽,但不发热,X线检查可有短暂游走性肺部浸润。

匐行疹治疗可应用透热疗法(见“钩虫与钩虫病”)或冰冻疗法,用液氮、氯乙烷或二氧化碳局部喷雾,以杀死幼虫。皮损广泛而扩散者可口服噻苯咪唑,成人每次25mg/kg,每天2次,连续2天。如果皮损未愈,3~7天后可重复一疗程。噻苯咪唑也可制成混悬液(100mg/ml)局部涂抹,再敷用0.1%地塞米松软膏。左旋咪唑涂敷也有较好疗效。

内脏幼虫移行症 某些动物蠕虫幼虫一旦侵入人体,在体内移行时可引起肺、肝、脑、眼等内脏病变,而且还可以从内脏移行至皮下组织,产生嗜酸性肉芽肿,形成皮下结节或包块。内脏幼虫移行症以肺部为多见。其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程亦长短不同,过去称为吕弗勒综合征,亦有称为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者,但应与其它过敏原引起的类似症候群相鉴别。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的蠕虫见表2。

(1) 猪蛔虫幼虫移行症: 猪蛔虫卵被人摄入后,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穿过肠壁,侵入肝脏,约经7~8天移行至肺部,引起炎症和过敏反应,血中IgE增高,并可引起哮喘。

本病在浙江农村曾有流行,称为急性蛔虫性哮喘症。其感染方式为生食被猪蛔虫卵污染而未经洗净的块根食物如番薯、胡萝卜等引起。

潜伏期平均8~9天。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有刺激性咳嗽、胸闷及哮喘。重者可伴有呼吸困难和紫绀。两肺有哮鸣音及干、湿罗音。常伴有低热,个别病人出现荨麻疹。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门阴影增深,出现肺部浸润性阴影。血白细胞总数与嗜酸粒细胞增多。

表2 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的蠕虫


蠕虫种类幼虫发育阶段病变部位与临床表现
线
犬弓蛔虫
猫弓蛔虫
第二期幼虫肝、肺、脑、眼等病变,嗜
酸粒细胞极度增多
猪蛔虫第四期幼虫肺部病变
动物丝虫幼丝虫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广州血管
圆线虫
幼虫嗜酸粒细胞性脑膜脑炎
海异
尖线虫
幼虫胃或小肠嗜酸性肉芽肿
绦虫曼氏裂
头绦虫
第二期幼虫
(裂头蚴)
眼、皮下组织嗜酸性肉
芽肿
吸虫斯氏狸
殖吸虫
童虫游走性皮下包块,胸膜
炎积液与肺部病变



治疗以对症疗法为主,可应用解痉、镇咳等药物。重症患者有气急紫绀时应予输氧、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疗程3~5天。病程持续7~14天,预后良好。

(2) 幼丝虫移行症: 在印度及我国所见的“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大多是动物丝虫幼虫所致的肺部病变。

(3) 弓蛔虫病: 国外报道的内脏幼虫移行症大多指本病而言。 狗感染犬弓蛔虫 [Toxocara canis (Werner1782) Johnston,1916]及猫感染猫弓蛔虫 [Toxocaracati (Schrank,1788) Brumpt,1927]较常见。狗与猫随地排便,粪便中的弓蛔虫卵污染土壤,人因偶尔吞食其虫卵而感染。患者以1~3岁婴幼儿为多,此与婴幼儿好在地上爬行、吮手指等不良习惯有关。弓蛔虫幼虫可引起肝、肺、脑、视网膜等器官病变,但以肝脏病变最为显著。肝脏表面常满布灰白色结节。病理检查可见内含犬或猫弓蛔虫第2期幼虫的嗜酸性肉芽肿。

患儿肝脏明显肿大,伴肝功能损害。约半数病例伴有肺部病变。累及脑部可引起脑膜炎; 累及视网膜则引起视力减退。血中嗜酸粒细胞高度与持续增多为本病的特点,可呈类白血病反应。血浆球蛋白亦显著增高。血沉增速。病程长达5~18个月,于幼虫死亡后自愈。噻苯咪唑对弓蛔虫病有一定疗效。剂量为每次25mg/kg,每天2次,7天为一疗程。

(4) 异尖线虫病: 海异尖线虫(Anisakis marina Li-nnaeus,1767)等是寄生在海中哺乳动物的蠕虫,以鲸等为终宿主;鲱、鳕等海鱼为中间宿主。人系因食生或半生受染的海鱼而感染。本病首先在荷兰发现,日本沿海地区感染者较多。

海异尖线虫以幼虫寄生在人体,故又称为幼虫性异尖线虫病。寄生部位以胃壁最多,占65.2%;小肠次之,占30%。男女老幼均可感染。本病的病理变化为胃或小肠粘膜下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粘膜表面有溃疡与出血。

临床症状视寄生部位而异。寄生在胃壁者常引起长期中上腹痛。约70%患者大便隐血阳性,易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寄生在小肠肠壁者常并发急性炎症,引起剧烈腹痛等症状,类似急性阑尾炎或急腹症。

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从胃及肠切除标本中发现异尖线虫的幼虫。该幼虫在病理切片检查中的特征为:呈Y形侧束;体壁肌层较厚;食管下部可见腺样结构;体表光滑,无翼膜。根据以上各点,可与蛔虫幼虫鉴别。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无特效杀虫药物。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不生食海鱼。

此外曼氏裂头蚴、斯氏狸殖吸虫及广州血管圆线虫也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另见各自条目。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275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