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
 
摘要: 神经性皮炎为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颈、肘、骶等部位的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壮年。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患者常有精神过度兴奋、忧郁、失眠、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症状。搔抓、磨擦、日光照射、多汗或其它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等可诱发本病。

神经性皮炎为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颈、肘、骶等部位的以皮肤瘙痒、苔藓化为特征的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壮年。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平衡失调有关。患者常有精神过度兴奋、忧郁、失眠、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症状。搔抓、磨擦、日光照射、多汗或其它机械性、物理性刺激因素等可诱发本病。

临床上本病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

(1)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苔藓,开始先觉局部瘙痒,由于搔抓和磨擦,出现多数米粒至高粱大淡红色、黄褐色或皮色的圆形或多角型坚实而有光泽的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片,表面有轻微鳞屑,可有抓痕和血痂。皮损以中央最显著,边缘较轻。时久,由于搔抓刺激,皮肤侵润肥厚,形成苔藓样变,触之坚韧,类似皮革。尤发生于下肢者,久后,可呈疣状。偶有呈条状排列者。好发于颈侧、项部、肘、骶等部位。

(2) 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皮损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同,分布比较广泛,泛发全身各处,为多数弥散性苔藓样斑片。自觉阵发性剧痒,以夜晚及神经过度兴奋时为著,常因此影响患者睡眠。经过缓慢,时重时轻,易反复发作,不倾向湿润,好对称发生。

组织病理为一般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变化。

根据特有的苔藓样皮损、阵发性瘙痒、好发部位、病程缓慢等,可以诊断。应与以下各病鉴别:①慢性湿疹: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经过中倾向湿润变化,发病部位不定。②扁平苔藓: 皮损多为暗红或紫红色、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有蜡样光泽,表面有Wick-ham纹。亦可发生于颊粘膜、龟头。组织病理象具有特点,可资鉴别。③皮肤淀粉样变: 本病常对称,好发于小腿伸侧。损害为圆形、半圆形高粱至绿豆大棕褐色密集性丘疹,外观有蜡样光泽。皮损处皮肤粗糙增厚。活检用结晶紫染色,有诊断价值。④遗传过敏性皮炎: 皮损亦多为苔藓样斑片。好发于肘、腘窝、颈部等处,与神经性皮炎不易鉴别,但本病在婴儿期有婴儿湿疹,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原则为调整神经功能,避免各种内外不良刺激。全身疗法: 可酌用镇静安定剂,如安定、利眠宁类、亦可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局部疗法: 原则为镇静、止痒、剥脱。皮损较轻而局限者,可用皮质激素乳剂或软膏外涂,或选用10%松馏油酊、黑豆馏油氧化锌硬膏敷贴。对皮损较重,苔藓化较明显者,可用5~10%黑豆馏油软膏、或5~10%水杨酸软膏外涂。皮损明显肥厚且局限者,可涂纯黑豆馏油后外加电吹风,或选用黑豆馏油膏药、慢性皮炎硬膏(含10%黑豆馏油)贴敷。或用去炎松皮损内注射,通常浓度为每ml内含去炎松2.5~10mg,0.5~1ml/次,加1%盐酸普鲁卡因0.5~1ml,1~2周/次,2~10次为一疗程,皮损范围大者可分区分次注射,或用2%盐酸普鲁卡因加复方奎宁2ml混合,皮下封闭,每周一次,4~8次为一疗程。有继发感染,可先用抗生素软膏、感染症状消退后再用上述处理。对播散性者,可用浴疗如糠浴等。此外,物理疗法采用浅层X线照射,或32磷、90锶局部敷贴,或用液氮、二氧化碳雪冷冻疗法等,对局限性皮损亦有效果。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89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8
  • 更新时间: 2012-12-18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