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钩蚴皮炎

钩蚴皮炎
 
摘要: 钩蚴皮炎是由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引起的局部炎性反应。俗名“着土痒”,或“粪毒块”。本病流行极广,遍及全球。我国各地皆有分布,但感染程度不一。

钩蚴皮炎是由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引起的局部炎性反应。俗名“着土痒”,或“粪毒块”。本病流行极广,遍及全球。我国各地皆有分布,但感染程度不一。一般以夏秋湿热季节多见。在华北与华东地区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在华南及西南个别地区则以美洲钩虫为多见。然而大都为两种钩虫混合感染。

钩虫卵随人粪排出体外,在土中遇到适宜的温、湿度,约在24小时孵化成杆状蚴,此时尚无感染力;约5~7天后,即成为丝状蚴。当农民赤足下田劳动与其接触时,丝状蚴可迅速钻入皮内。约数分钟后即引起患处烧灼感、针刺或瘙痒,1~2小时后,发生红色小斑点、丘疹; 1~2天内皮疹变为含淡黄色液体疱疹。皮损以手腕或足踝下方及手足边缘部位,尤以指、趾间皮肤为多见。如无继发感染,约一周左右,皮疹即可消退。若侵入的钩蚴较多时,3~8天后出现血液嗜酸粒细胞增高或哮喘等症。在哮喘发作期可在痰内找到钩蚴。4~5周后可在粪便中查到虫卵。

加强粪便管理,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但储粪处理应有足够时间。下田劳动应穿胶鞋,或在下地劳动前在手足上涂搽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乳剂或涂桐油,可防止钩蚴的侵袭。局部治疗以消炎、止痒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一般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等。如有继发感染,则可涂0.5%新霉素软膏等。粪便检出虫卵时,需给驱虫治疗,常用药物为灭虫宁(成人3~5g,儿童每岁每次0.2~0.3g,总量不大于2g,清晨空腹或睡前分二天服)及驱虫净(四咪唑,成人每次100mg,儿童每日2mg/kg,连服三天)。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59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