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肿瘤学 >>营养因素与恶性肿瘤

营养因素与恶性肿瘤
 
摘要: 癌的发生与发展和膳食与营养因素也有密切关系。流行学资料表明,日本人的胃癌发病率较高,但移居美国后,随着膳食的西方化,后代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而当地常见的大肠癌、宫体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则相应增加。从我国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移居湖北或山西等省的移民,多保持原来的膳食习惯,食管癌的发病率仍和原居地相似。

癌的发生与发展和膳食与营养因素也有密切关系。流行学资料表明,日本人的胃癌发病率较高,但移居美国后,随着膳食的西方化,后代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而当地常见的大肠癌、宫体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则相应增加。从我国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移居湖北或山西等省的移民,多保持原来的膳食习惯,食管癌的发病率仍和原居地相似。

食物中的致癌物 食物的种类繁多,制备和烹调方法迥异,加以调味佐料,因而化学成份复杂,其中可能含有致癌物和促癌物。亚、非和拉丁美洲的一些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玉米、豆类、花生、干鱼等食品常被黄曲霉严重污染,居民肝癌发病率相应增高。荷兰有从污染黄曲霉毒素的花生提炼食用油,其癌发病率,包括肝癌,比相应对照人群高3倍。牲畜饲料中如含有黄曲霉毒素,则多数牛乳中亦含有少量这种毒素。熏鱼、火腿肉、烤牛羊肉等烟熏食品含致癌的多环芳香烃。一些地方的胃癌高发,可能与经常食用烟熏食物有关。日本学者报告经熏烧的鱼和牛肉的表面,用Ames测定法呈强致突变反应,较苯并芘的突变力强一万倍。一些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热解物亦为强致突变物,其中有α-色氨酸、苯丙氨酸等,其致癌意义尚待研究。亚硝胺类致癌物的作用很强,其前体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和胺存在于许多食物中。亚硝酸盐常用作食物的保存剂。饮水中常含有微量硝酸盐,人的肠内微生物亦能产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唾液中的硝酸盐可经口腔细菌还原为亚硝酸盐。在适当条件下,亚硝酸盐与二级胺可在胃、膀胱及肠内合成亚硝胺,可能是体内形成亚硝胺类致癌物的主要来源。有一自愿者于午饭前后采血测定亚硝胺,午餐主要有含硝酸盐的菠菜(310克)和含二级胺的煮火腿肉(170克)等,饭后35~65分钟,可在血中测出二甲基亚硝胺和二乙基亚硝胺,其总合成量在7微克以上。有人测定吃普通西餐的成年人粪便中含有二甲基亚硝胺,吡咯烷亚硝胺或哌啶亚硝胺,如附加维生素C则亚硝胺阳性率减少一半。腊肠、火腿肉、咸鱼等食物中含有微量亚硝胺。存在于植物中的致癌物,有时随食物进入体内,如苏铁的果实含有甲基氧化偶氮甲醇,通称苏铁素,经肠道细菌的作用能转变为有活性的致癌物,引起动物肠癌。大洋洲食用苏铁果者,肝癌发病率较高。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羊齿类蕨菜含有草莽酸等成份,可引起牲畜的膀胱瘤。日本蕨菜经Ames测定法证明含有致突变物。一些民间草药含双稠吡咯啶生物碱等物质,可引起大鼠肝癌。人工甜料广泛用于低热量的饮料中,其中如仙客来苷因证明其代谢物环已胺能诱发大鼠膀胱癌,已禁止使用。糖精含甲苯磺酰胺,仍在继续应用和监测中。过去曾用作食品添加剂,后来发现对动物有致癌性,因而禁止使用者,有奶油黄、品红、酸性猩红SX和3R、酸性绿、苋紫、糠基呋喃酰胺(AF-2)、甘素(dulcin)等。

膳食类型与癌症

食管癌 过去瑞典北部居民常有缺铁性贫血及上皮病变(Plummer-Vinson综合征),尤其是老年妇女,口腔癌、下咽癌和食管癌的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营养状况的改善,增加动物蛋白质,维生素C、B1、B2及B6,这种综合征和癌变率已明显下降。西方国家多强调上消化道癌的发生和酗酒及吸烟有关,而在我国和伊朗的食管癌高发区,群众并不常饮酒。现有资料表明,食管癌高发区土地贫瘠,膳食单调,营养不足。居民食物中动物蛋白质少,缺少新鲜蔬菜,维生素A、B、C均低,且霉变较为严重。河南林县酸菜中含有致癌物,当地真菌污染的玉米面除含真菌毒素外,尚含有亚硝胺。土壤微量元素钼和锌均较低,农作物含硝酸盐的量较高。膳食中维生素C量较少,有利于亚硝胺致癌物的合成。锌与维生素A和B2都与维持食管上皮的正常状态有关。

胃癌 胃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别。有人报告烟熏食品与冰岛的胃癌高发有关,大米掺杂含石棉的滑石粉与日本的胃癌高发有关,但均待进一步证实。日本人的患病率高,可能与经常吃腌菜及咸鱼有关,近年来日本胃癌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是由于增加了膳食中的牛奶和奶制品所致。

结肠癌 西方国家的结肠癌发病率较高,与以牛肉为主的高脂肪膳食有关。高脂肪、动物蛋白质及低纤维的精制糖类膳食,促使胆汁分泌增加,影响肠内细菌的种类与数量。高发区人群粪便中,厌氧菌多,胆酸与中性类固醇代谢物的含量明显增加。结肠癌患者粪便中梭状芽胞杆菌与胆酸代谢物的水平较高,这两者对有家族性息肉或溃疡性结肠炎者,更易引起大肠癌。通过细菌的高活性7-脱羟酶和胆固醇脱氢酶作用,能转化初级胆酸为次级胆酸,如脱氧胆酸、石胆酸等,产生高浓度的胆酸以及中性类固醇,其化学结构与致癌的多环芳香烃化合物相似。西方人的膳食中缺少纤维,大便量少,通过肠道的时间较慢,可能使体内形成的致癌物与肠壁有较长时间的接触,易于引起癌变。

肝癌 从其发病的地理分布情况来看,食物污染黄曲霉毒素与营养不足,以及与病毒性肝炎的相互作用,是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亦可引起肝硬化。欧美肝癌与酗酒发生的肝硬化有关。肯尼亚、莫桑比克和泰国等处,食物严重污染黄曲霉毒素,肝癌的发病率高;肯尼亚某地区人群每天摄入黄曲霉毒素量为1~21μg/kg,肝癌占所有肿瘤发病数的一半,而在摄入量少于5μg/kg的地区,则很少见。

乳腺癌与宫体癌 高脂肪和高蛋白质的膳食能影响内分泌功能,肥胖妇女较易发生乳腺癌与宫体癌(参见“激素失调与恶性肿瘤”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23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