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布鲁线虫简称马来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可引起马来丝虫病。
马来丝虫根据微丝蚴出现于外周血液的时间而有夜现周期型和亚周期型之分。夜现周期型的微丝蚴具有典型的夜现性,出现时间与夜现周期型班氏丝虫相同 (参见“班氏丝虫与班氏丝虫病”)。亚周期型的微丝蚴昼夜均有出现,但在夜间有一小高峰。
马来丝虫成虫形态与班氏丝虫基本相似,但虫体较小。雄虫长13.5~28.0mm,宽0.07~0.11mm,尾部向腹面弯曲2~3圈,头端乳突2圈,每圈有较大而明显的乳突6个;肛殖腔开口处两侧有乳突4对,孔前1个较大,孔后1对;尾端乳突2个或更多;长交合刺中部复杂,短交合刺半透明,角质基部为花瓶状,长短交合刺角质部长度比例为2:1。雌虫长40~96mm,宽0.12~0.22mm,尾部略向腹面弯曲,角质层具无数小突起;头端乳突的排列及形状与雄虫相同。
马来、班氏微丝蚴染色后的主要形态鉴别如表与图。
马来、班氏微丝蚴形态鉴别
| 班氏微丝蚴 | 马来微丝蚴 |
大小(μm) 体态 | 244~296×5.3~7.0 弯曲柔和,有大弯,无 小弯 | 177~230×5~6 弯曲僵硬,大弯上有 小弯 |
头间隙(长:宽) 细胞核 | 较短(1:1~2)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 分离,排列整齐,清晰可 数 | 较长(2:1) 形状不规则,大小不 等,排列不整齐,常相互 紧密重叠,不易分辨 |
排泄孔 排泄细胞 G5R2~4细胞 | 小,不显著 较小,距排泄孔近 G细胞小,大小形状 与R2~4相似,两者相距 远 | 较大 较大,距排泄孔较远 G细胞大,与R2~4距 离较近 |
肛孔 尾部 | 小,不显著 无尾核 | 较大 有2个尾核,前后排 列,尾核处虫体略膨大 |

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形态比较
1. 鞘 2. 神经环 3. 排泄孔 4. 排泄细胞 5. 肛孔
马来丝虫在蚊体内发育阶段与班氏丝虫的不同点是:第1期幼虫尾部仍保留2个尾核,且肛门板大;第2期幼虫尾端基部较窄;第3期幼虫3个尾乳突分为背侧1个,腹侧2个。背乳突位于顶端,而2个腹侧乳突位于亚顶端,呈半球形。
马来丝虫生活史与班氏丝虫基本相似,主要不同点为:①媒介蚊种不同;②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蚊体内幼虫的发育较快,如于30~32℃时,在中华按蚊体内需6~6.5天,于28~30℃时,需7.5天,一般比班氏丝虫在库蚊体内的发育要快2~4天;③除人为终宿主外,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有多种哺乳动物为其贮存宿主; ④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的浅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
马来丝虫病仅流行于亚洲,东迄巴布亚新几内亚,西至印度西部沿海,北至朝鲜南部,南至印度尼西亚。夜现周期型马来丝虫分布于我国、日本、朝鲜南部、缅甸、泰国、越南、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终宿主是人,除实验感染猫、猴、长爪沙鼠获得成功外,尚未发现动物贮存宿主。传播媒介为按蚊和曼蚊属的一些蚊种。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分布范围较小,仅存在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除主要寄生于人体外,尚有猴、猫和多种哺乳动物自然感染,实验感染猫、狗、多种猴、麝猫、田鼠、棉鼠等均易成功。传播媒介为曼蚊属的一些蚊种及须喙按蚊(A. barbirostris)、闻氏按蚊(Avenhusi)。
我国的马来丝虫为夜现周期型,分布于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13个省、市、自治区。这13个省、市、自治区同时是班氏丝虫的流行区,但只有少数县有两种丝虫混合存在,一般为单一虫种的流行区。马来丝虫在南方主要流行于山区,长江流域则以平原、丘陵为多见。传播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东乡伊蚊和常型曼蚊也有自然感染,但因其数量少,孳生地不广,故不是主要媒介。其它流行因素基本上与班氏丝虫病相同。
马来丝虫病的发病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与班氏丝虫病相似,但其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四肢浅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见。马来丝虫病的特点为:①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的发作次数较频,病程较长,症状也较重; ②下肢淋巴管炎和象皮肿以小腿和足背为主,很少累及大腿,未见如班氏丝虫病的巨型象皮肿; ③无乳糜尿、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等深部淋巴循环阻塞的症状体征。
诊断方法与班氏丝虫病相同,可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检到微丝蚴并与班氏微丝蚴相区别。
治疗方法也与班氏丝虫病相似,但海群生的剂量较小,总剂量为30~40mg/kg,疗程较短。我国大规模防治中一般采用成人每天服0.75g 1次,连服2天,或0.5g,每天2次,连服2天。国外采用小剂量间歇疗法,即5~6mg/kg,每天或每周一次,连服6次。海群生对马来丝虫病的疗效优于对班氏丝虫病。治疗中,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出现的过敏性发热反应较多且重,但治疗后,微丝蚴的阴转率较高。过敏性喉头水肿的反应罕见,但需加注意。
预防原则同班氏丝虫病。
在东帝汶及印度尼西亚的佛洛雷斯、阿洛、罗地等岛发现的帝汶布鲁线虫 (简称帝汶丝虫) 与马来丝虫十分相似,不同点为:①雄虫长交合刺较小,上端横径较大,基部与中部较长;短交合刺的基部较长; ②雌虫输卵管较大;③微丝蚴较大,长265~323μm,鞘不易为吉氏液染色,头间隙较长,长宽比例为3:1; ④媒介蚊种仅知有须喙按蚊。帝汶丝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治等均与马来丝虫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