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传染病 >>蜱传回归热

蜱传回归热
 
摘要:   蜱传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系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软体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临床特点与虱传回归热类似,但病情较轻。本病未经治疗者病死率2~5%,1岁以内婴儿可高达20%。抗生素的使用与虱传者同。治疗过程中很少有赫氏反应。对青霉素耐药而无效者,用四环素有效。预防主要为防蜱叮咬。

蜱传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系蜱传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软体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临床特点与虱传回归热类似,但病情较轻。

蜱传回归热螺旋体有多种,在不同地区分离的螺旋体有不同名称,其中以达顿包柔螺旋体为代表种。本螺旋体在患者血液中数目较少而难找,但在间歇期也可找到。抗原结构更易变易,在印度曾分离到9种血清型的达顿包柔螺旋体。可与变形杆菌OXK起阳性凝集反应,但其效价较低。

蜱传回归热见于全世界,流行于亚洲中部、非洲以及美洲。多散发或小流行,偶有暴发流行。在我国仅在个别地区(新疆、山西)散在发现。其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包括野生啮齿动物),其他如蝙蝠、猫头鹰、豪猪、刺猬、狐狸等以及病人也是传染源。主要媒介为软体蜱科的钝缘蜱属。当蜱吸吮受染哺乳动物的血液后,螺旋体在蜱体内发育繁殖,充满于蜱体腔及唾液腺内。蜱的传染性持续终生(其生命可长达25~28年),并可经卵传代,使蜱既是传播媒介又是重要的贮存宿主。当受染蜱叮咬人时,螺旋体可从蜱唾液直接或以其他方式(如虱传者)侵入人体。人的发病率与季节(4~8月份)和职业有关。4~8月的温暖季节是蜱、鼠类、刺猬、狐狸和人活动时期。但野营者卧息在蜱蔓延猖獗地区时,传染并不受季节限制。有些蜱的叮咬是无痛的,经常于吃饱血后30分钟内自动离开宿主,有些蜱仅在夜间吸食,故人被蜱叮咬而多不自知。

发病机理及病理与虱传者基本相同,惟病变较轻。在发病前常因蜱叮咬而产生皮炎,叮咬处有紫红色炎症改变,中央隆起,搔破后易致感染化脓,并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平均7日(4~18日),一般症状与虱传回归热类似,但病情较轻,但首次最高体温也可达40℃以上。第一次发作时间较短,平均为3~6日。无热期较长,平均7日。第2次发作时的发热期平均2.5日。其周期较虱传者略长(大于2周),反复次数较多,平均3次(个别可达13次之多)。脾肿大见于1/3以上患者,肝肿大约1/5,有黄疸者约1/10,出现皮疹者约1/3。1/5患者有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者约1/10。很少有持久性后遗症,但多次复发后可引起虹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可导致视力障碍以及孕妇流产或早产等。

我国如来自新疆、山西等地区,有野外作业及可能被蜱叮咬史,临床出现骤然高热伴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剧烈头痛及肝脾肿大时,即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变化不大。血涂片找螺旋体须多次。找不到者采用浓缩法检查,必要时作动物接种。鉴别诊断与虱传者相同。

本病未经治疗者病死率2~5%,1岁以内婴儿可高达20%。抗生素的使用与虱传者同。治疗过程中很少有赫氏反应。对青霉素耐药而无效者,用四环素有效。

预防主要为防蜱叮咬。人的住宅应防鼠及其他脊椎动物(豪猪、刺猬、狐狸等)进入。腐烂木材不用于建筑,也不贮藏于室内。在有蜱的建筑内可用杀虫剂喷撒墙、地和天花板,并修补裂缝等。流行区作业时注意个人防护,将身体的外露部位尽量包起,可穿“五紧衣”等。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521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