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恶臭污染

恶臭污染
 
摘要: 恶臭污染是指能引起人们嗅觉器官多种多样异臭感的物质对环境的污染。迄今凭人嗅觉感知的恶臭物质已有4000多种,一般在大气中扩散,有些恶臭物质随废水、废渣排入水体,使水发生异臭异味,还使鱼类等水生物发生恶臭,影响食用。

恶臭污染是指能引起人们嗅觉器官多种多样异臭感的物质对环境的污染。迄今凭人嗅觉感知的恶臭物质已有4000多种,一般在大气中扩散,有些恶臭物质随废水、废渣排入水体,使水发生异臭异味,还使鱼类等水生物发生恶臭,影响食用。

表1 评价恶臭等级的臭气强度

恶臭强度(级)说 明
0
1
2
无臭
刚能觉察的恶臭(检出阈浓度)
能察觉出某种气味的微弱恶臭(确
认阈浓度)
3
4
5
容易察觉出来
较强的恶臭
强烈的恶臭

恶臭物质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恶臭物质,由于化学结构中各自的“发臭团”不同,使各类恶臭物质具有不同类型的臭味性质(见表2)。

表2 恶臭物质的分类及臭味性质

分 类主要物质臭味性质


硫化合物硫化氢、二氧化硫、二
硫化碳
腐蛋臭、刺激臭
氮化合物二氧化氮、氨、碳酸氢
铵、硫化铵
刺激臭、尿臭
卤素及其化合物
其他
氯、溴、氯化氢
臭氧、磷化氢
刺激臭
刺激臭



链烃
芳香烃
丁烯、丁二烯、乙炔
苯、甲苯、二甲苯、苯
乙烯、萘
刺激臭、电石臭
刺激臭、卫生球




硫醇类甲硫醇、乙硫醇、丙硫
醇、丁硫醇、戊硫醇、己
硫醇、庚硫醇、二异两硫
醇、十二碳硫醇
烂洋葱臭、烂甘
蓝臭
硫醚类二甲硫、二乙硫、二丙
硫、二丁硫、二苯硫
烂甘蓝臭、蒜臭




胺类一甲胺、二甲胺、三甲
胺、二乙胺、乙二胺
烂鱼臭、腐肉臭、
尿臭
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
基乙酰胺、酪酸酰胺
汗臭、尿臭
吲哚类
其他
吲哚、β-甲基吲哚
吡啶、丙烯腈、硝基苯
粪臭
芥子气臭




醇和酚甲醇、乙醇、丁醇、苯
酚、甲酚
刺激臭

酮和醚
甲醛、乙醛、丙烯醛
丙酮、丁酮、己酮、乙
醚、二苯醚
刺激臭
甜臭、刺激臭、尿
臭、汗臭

甲酸、醋酸、酪酸
丙烯酸乙酯、异丁烯
酸甲酯
刺激臭
香水臭、刺激臭




卤代烃甲基氯、二氯甲烷、三
氯乙烷、四氯化碳、氯乙
刺激臭
氯醛三氯乙醛刺激臭

由于恶臭物质的影响范围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一些国家的公害。例如近年来日本的公害诉讼事件中,恶臭仅次于噪声,居第二位。

恶臭物质来源和分类 石油化工、制药、农药厂的废水、废渣中多含硫醇类、硫醚类、醛类等恶臭物质;牛皮纸浆、化肥、炼油等工厂也排出硫醚类及硫化物;骨胶、油脂、鱼肠、兽骨等化制中放出脂肪酸类和胺类的废气;炼焦和化工等厂的废水中含酚类; 粪便处理和堆肥有吲哚类排出;汽车废气也含醛类物质,等等。

恶臭气体除以上人工来源外,还有天然来源。在不流动的湖沟沼泽中,由于各种水草、藻类的分解代谢,产生甲基硫、甲基硫醇等。动物尸体与植物残骸等腐败分解常放出硫化氢、氨等腐败性臭气。

危害和机理 人的鼻腔上部有嗅上皮,它由嗅觉细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所形成的嗅粘膜以及嗅粘液表面所构成。从嗅觉细胞伸出嗅觉神经进入嗅球,经两条通路传入大脑的嗅觉中枢,恶臭被嗅细胞感知后传入嗅觉中枢,以分辨恶臭物质的性质和种类。恶臭性质有烂洋葱头臭、烂洋白菜臭、蒜韭菜样臭、臭鸡蛋样臭、刺激性臭、不快感臭、粪臭、腐败鱼臭等。

(1) 危害神经系统。长期受到一种或几种低浓度的恶臭物质刺激,首先使嗅觉脱失,丧失第一道防御功能,但这时脑神经仍不断受到刺激,继而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调节功能失调。有的恶臭物质,如硫化氢不仅有恶臭作用,同时也对神经系统产生毒作用。

(2) 危害呼吸系统。当人们嗅到臭气时,反射性地抑制吸气,使呼吸次数减少,呼吸深度变浅,甚至停止吸气,妨碍正常呼吸功能。

(3)危害循环系统。如氨等刺激性臭气,会使血压出现先下降后上升,脉搏先减慢后加快的变化;硫化氢还能阻碍氧的输送,而造成体内缺氧。

(4)危害消化系统。经常接触恶臭物质,使人食欲不振与恶心,进而发展成为消化功能减退。

(5)其他危害。恶臭会使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功能紊乱,而影响机体的代谢活动。氨和醛类对眼睛有刺激作用,常引起流泪、疼痛、结膜炎、角膜浮肿。长期受到恶臭的持续作用,而使人烦躁、忧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也使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

防治措施 对恶臭污染源所排放恶臭物质的种类、性质、污染范围及臭气强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检测和评价时,采用主观感觉询问法和嗅觉测试法,可作为微量气体化学分析法的补充。

人们感受到的恶臭强度和不快感觉,除取决于恶臭物质在大气中的浓度外,还受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人长时间暴露在某种恶臭环境中,对该种恶臭发生适应现象,而使嗅阈提高,从而对同样浓度的恶臭气体的感觉比发生适应前降低,甚至使嗅觉完全脱失。不同人,因年龄、性别、职业、心理作用以及鼻腔疾患等因素不同,对接受恶臭物质引起的嗅阈,有很大差异;故在作恶臭强度测定,选择试者时,应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在评价恶臭时,应以感受到的浓度强弱为准,而不是以臭的性质如“香”和“臭”来划分。

恶臭物质的防治,可采用高温燃烧、催化燃烧、活性炭吸附和水洗等方法加以清除;或改革工艺,防止产生恶臭物质,对散发恶臭而不易处理的严重污染源,如化制厂、屠宰场、肉联厂、化工厂、造纸厂等,不得建在居住区内,已建者应迁出,以远距市区为宜。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39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