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环境致病因素

环境致病因素
 
摘要: 环境由于自然的原因或是人为的影响经常发生变化,人体也不断地通过生理调节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以维持人体与环境的统一。当环境的变化,包括环境要素 (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构成和比例改变超越了人类生理调节的范围时,则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甚至产生病理性反应,这种超越人体适应范围的异常环境因素,称环境致病因素。

环境由于自然的原因或是人为的影响经常发生变化,人体也不断地通过生理调节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以维持人体与环境的统一。当环境的变化,包括环境要素 (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构成和比例改变超越了人类生理调节的范围时,则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甚至产生病理性反应,这种超越人体适应范围的异常环境因素,称环境致病因素。

环境致病因素的分类,按致病因素的来源分,有天然的和人为的;后者又分为工业性的和农业性的等;按环境介质分,有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等;最常见的是按致病因素的性质分,有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致病因素的作用强度除与剂量、作用时间有关外,还与致病方式或侵入途径和机体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

(1)物理性致病因素: 有噪声、振动、红外线、紫外线、微波、激光、强电场、强磁场、放射性等。该类致病因子种类繁多,引起的疾病也不相同。有的对机体作用是急性的,例如强电磁波对呼吸、循环系统的作用,在接触时就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噪声可损害听觉机能和破坏生活环境的宁静。电离辐射可使人类癌症发病率增高,具有诱发遗传效应等。物理致病因素大多数对人体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因作用方式不同,危害效果也不一样。例如电离辐射直接作用可使局部皮肤损伤或癌变; 经食物摄入放射性物质如90Sr、137Cs等则可沉积于骨组织诱发骨肉瘤;吸入放射性粉尘和气体可使肺癌发病率增高;长时间暴露于放射线中,可以引起白血病、白内障等。此外,气象条件的剧烈变化也可成为物理性的致病因素。

(2)化学性致病因素: 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①过量的天然化学物质。在一些地区饮用水源中含有过量的硝酸盐、氟化物、砷化物等,长期通过饮水和食物进入人体都可产生各自特有的症状。例如,食物或饮水中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引起婴儿的变性血红蛋白症;过量的氟化物可致地方性氟病; 台湾省西南的局部地区曾由于饮水砷含量过多而发生慢性砷中毒和砷致皮肤癌等(见 “黑脚病”条)。②环境污染物质。一般是指工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排出的废物和污物。又可分为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碳氢化物、氟化物等;有毒重金属或类金属,如汞、铬、铅、镉、锰、砷等;有机毒物,如酚、氰、苯胺、亚硝胺、卤代烃、芳香烃、多氯联苯、一些杀虫剂和除草剂等。③缺少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例如碘缺乏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硒缺乏与克山病发病有关等。

(3)生物性致病因素: 未经妥善处理的医院污水、废物,居民区的生活污物,农牧禽业及其加工厂的排出物中均可含有致病微生物。这些污水、污物直接排放或灌溉,可污染水体、土壤和蔬菜、瓜果等。有可能引起伤寒、痢疾、霍乱、肝炎等病流行。有许多种致病微生物在环境中能存活数月至数年,有芽胞的细菌存活时间更长。人类接触受污染的水、食物、土壤能引起感染。有些真菌能产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污染食品,危害人体健康。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189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