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列属绦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常见寄生虫,种类很多,分布广泛。偶尔感染人体,曾报告有6种。但据研究,认为只有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 celebensis (Ja-nicki,1902)Fuhrmann,1920]和德墨拉瑞列绦虫 [R.demerariensis (Daniels,1895)Joyeux & Baer,1929]为独立的种,其它均为西里伯瑞列绦虫的同物异名。在我国为西里伯瑞列绦虫。
西里伯瑞列绦虫成虫长32cm,宽0.2cm,有节片185个。头节钝圆,直径0.64mm,顶突缩在微凸的浅窝内,直径119μm,其上具2排斧形小钩,长短相同,约72个。吸盘缀有小刺。生殖孔多位于节片的一侧。成节略作方形。孕节连续呈念珠状,充满圆形或椭圆形的贮卵囊,约300多个,每个囊内有卵1~4个。卵橄榄形,大小约45×27μm,具2层薄膜,内为圆形的六钩蚴。其生活史首先由我国于1964年阐明。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肠内,卵能在脑踝蚁属蚂蚁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该属蚂蚁为其中间宿主。人的感染可能由于误食感染的蚂蚁所致。
西里伯瑞列绦虫
左: 头节 右: 斧形小钩
此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主要宿主为黑家鼠、褐家鼠等。人的感染发现于东南亚、非洲、大洋洲及中、南美洲。我国台湾、福建、广东等地共发现20余例。感染者多为儿童,5岁以下的尤多。脑踝蚁属蚂蚁分布于热带,在福建甚至普遍。此蚁常在厨房或居室内营巢,与家鼠接触机会较多。幼儿常有在地上爬玩的习惯,易于误食蚂蚁,导致发生感染。
病人一般无特殊的症状,可有流涎、腹痛、腹泻、肛门痒、夜间磨牙、食欲不振、消瘦等,或有贫血。血中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增多。大便中经常有白色、能伸缩活动的米粒状孕节。
确诊依据粪检发现孕节或虫卵。
治疗及预防同“微小膜壳绦虫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