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

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
 
摘要: 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又名幼年类天疱疮,以往认为是疱疹样皮炎的儿童型,故亦称幼年疱疹样皮炎,目前多认为是一独立病种。病因未明,免疫荧光试验示表皮真皮交界处有IgA沉积。

儿童慢性大疱性皮病又名幼年类天疱疮,以往认为是疱疹样皮炎的儿童型,故亦称幼年疱疹样皮炎,目前多认为是一独立病种。病因未明,免疫荧光试验示表皮真皮交界处有IgA沉积。半数病例的发病年龄小于5岁,数月的婴儿亦偶发病。男孩比女孩多。起病急,首次发病较以后复发严重,但全身症状轻微。主要损害为发于正常皮肤上的大疱,直径约1~2cm,同时偶有风团及丘疹。大疱疱壁紧张,可保持数日完整不破,内容逐渐由清变浊,破后成糜烂面,但易愈合,不形成疤痕,留下色素沉着。自觉微痒。大疱的分布有特殊性,可仅在面部,也可同时出现在外生殖器、下腹及臀部。若四肢有损害,则常为分散性。粘膜仅偶有累及,多在生殖器粘膜,其次是口腔。大疱反复发生,一般数周内可自然缓解,亦可持续更久,大多在3~4年内自然消失。大部分病例的嗜伊红细胞计数超过5%,重的可至10%。

组织病理示大疱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疱顶表皮完整,疱内含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伊红细胞。

依据儿童在口周及生殖器部反复生大疱,应疑及本病,必要时可取活检协助诊断。 本病应与大疱性表皮松解鉴别,后者多在初生后不久发病,常有阳性家族史,大疱常发于易受压力和摩擦的部位如关节和手足等处,发病前有外伤史。其中发育不良型可有血疱,愈后留下萎缩性疤痕和色素异常,伴有粘膜病变、指甲或牙齿发育不良和毛发脱落等。

氨苯砜对本病有时有效,但所需剂量较大,常引起贫血。本病预后较佳,常可自行缓解,因此,一般对症处理,避免继发感染即可。严重患者可考虑用皮质激素。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809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24
  • 更新时间: 2012-12-2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