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静脉炎是静脉管壁的炎症反应引起静脉管腔血栓形成。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的原因未明。继发炎症常在下述情况下发生:静脉注射、滴注和局部注射硬化剂;挫伤、撕裂伤,骨折等机械性创伤;外科手术和电离辐射、结核、腹膜炎等广泛炎症性疾患;转移性癌肿、产后等。本病按累及静脉的深浅和部位可分为: 浅表性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胸壁浅表血栓性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后者在外科有关条目中叙述。
(1) 浅表性迁移性血栓性静脉炎是血栓性静脉炎中的一种较少见类型,常累及下肢浅表静脉、呈疼痛的条索状或卵圆形小结节。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病因未明,故又称为“特发性复发性血栓性静脉炎”。常由于静脉管壁的原发炎症和/或血液的高凝状态引起。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在Behcet综合征的皮损中及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 (Bu-erger病)初期,均可能以本病形式出现。临床上也可见到继发于某些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和恶性疾患如肺癌、胰腺癌之后,病情常较严重。也有见于青年女性者,可能与口服雌激素和避孕药有关。
皮损多发生在小腿,偶也见于手、臂、腹壁等处的表浅静脉。损害成批发生,为绿豆至枣核或更大的结节,常沿静脉行径呈条索状或卵圆形,并迅速游走或缓慢移行,呈节段性分布,数个或数十个,质地较硬,表面皮肤可正常或淡红色。2~4周后渐消退,可残留轻度色素沉着,最终不留疤痕,常反复发作数周至数年。急性发作时,结节疼痛,并有明显局限性触痛,患肢可轻度肿胀和弥漫性潮红,局部淋巴结肿痛,常有低热。
组织病理示真皮和皮下组织之间的较大静脉管壁全层有炎症性浸润,血管变化从内皮细胞增生、血栓形成到机化再通。血栓往往堵塞整个管腔,炎症性浸润仅波及静脉周围组织,无纤维蛋白样变性。
需与本病鉴别的有变应性结节性皮肤血管炎、结节性红斑等。
治疗措施在急性发作时应予局部热敷、抬高患肢,口服消炎止痛药,如消炎痛、保太松、阿斯匹林等。严重病例可口服强的松、血管扩张药如菸酸、妥拉苏林、地巴唑等也可同时应用。祛风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或丹参片以及音频电疗等也常有效。实验室检查发现有血液高凝状态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纤溶活性降低者,可应用抗凝及分解纤维蛋白药物。
(2) 胸壁浅表血栓性静脉炎又称Mondor病,是发生在胸部的表浅静脉炎。绝大多数病例是特发性,也有见于用手术如乳房活检或局部外伤、接触性皮炎之后引起的。主要见于30~60岁,约75%病例见于女性,尤好发于乳房下垂明显的妇女。患处常先有疼痛或触痛,同时或几天后于胸廓腹壁静脉、胸侧静脉或上腹壁静脉处可扪及皮下条索状、有触痛,一个或多个节段。损害常粘着于其上皮肤,而与下部组织游离,可推动。粗细为3~5mm,长约10~12cm,也可较短或更长,甚或分叉。当手臂伸举将患处皮肤拉紧时,可见一条状纵嵴。若将皮肤皱缩时,患处即呈一线形凹槽。损害多为单侧性,无明显炎症表现,也无局部淋巴结触痛、发热等其他全身症状。疼痛和触痛常在1~2周内消退,条索消退大多在2个月内,罕见有复发和呈慢性者。
组织病理示静脉腔内血栓形成及炎症细胞浸润,继之血栓机化伴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再通。根据本病皮损之早期疼痛,呈条索状与其上皮肤粘着,可自发消退等特征,诊断不难。音频电疗效果良好,短的几日内可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