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是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哮喘性支气管炎及其继发症,是和大气污染与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的一组疾病。这类慢性疾患的临床症状,如咳嗽、多痰、喘鸣、呼吸困难等与呼吸功能障碍(阻塞性障碍)极相类似,而且其继发症又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炎、自发性气胸和慢性肺心病等。不但鉴别起来有许多困难,而且其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等方面迄今尚未得到充分阐明。所以,各国均采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这一概括性名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繁琐的鉴别诊断,同时也便于死亡统计。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病因,大致可分为外因与内因。其外因有大气污染、接触化学刺激物和过敏原以及病毒感染等。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加剧。近年来,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飘尘等的浓度较高,长期存留和持续侵入污染区居民的呼吸器官,再加上不良气象因素的作用,致使有些国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发病和死亡日趋增加。从一些国家近年来疾病死因的统计来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死亡率(1/10万)在疾病死因中占有重要位置,日本11.9(1975年),美国14.1(1973年),法国10.5(1970年),荷兰23.6(1972年),英格兰及威尔士55.9(1973年),意大利34.1(1972年),反映出大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严重性。个体的变异性,如个体素质、敏感性、体内免疫水平以及年龄、性别等内因,在本病的成因上也起着很大作用。有慢性鼻炎、副窦炎、支气管扩张、肺炎、呼吸道反复感染等既往史者,同本病的发病也有密切关联。此外,还要重视本病的恶化因素,欧美学者认为吸烟是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可见本病的成因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气道阻塞主要由于细支气管炎症所致。细支气管内壁几乎无杯状细胞、腺体和纤毛上皮,自净能力极弱。又因细支气管多,其横断面的总面积比气管大得多,故到达细支气管的气流速度显著降低,而随空气带入的污染物、微生物便容易沉着在管壁上,细支气管对异物刺激无反应,难以咳出,故易引起炎症。该部位管壁薄又无软骨,炎症易向周围扩散,或因变态反应引起粘膜肿胀,管腔变窄,分泌物易停留而导致阻塞。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一般分A、B两型。A型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劳动时胸闷,并伴有喘鸣,呈桶状胸,X线检查肺野透过性增大。呼气时气道阻力增加,肺扩张能力降低,患者消瘦,体重降低。B型发病多为青少年和小儿,以咳多量粘液性脓痰为主要症状。晚上常见下肢浮肿,口唇、肢端青紫,呈低氧血症。呼气和吸气时均有气道阻力增加。X线检查,因支气管壁肥厚,呈轨道状阴影。
其死因过去多笼统地认为是气道阻塞所致。Mitchell等对诊断为气道阻塞的134例死亡病例作了剖检分析后,发现因气道阻塞直接致死者101例,符合率为75.4%;非气道阻塞致死者33例,占24.6%;进一步分析101例因气道阻塞直接致死者,其中淤血性心脏功能不全伴有肺心病者73例,呼吸功能不全11例。可见心脏功能不全和呼吸功能不全所引起的气道阻塞也占有重要位置。此外,高龄死亡者,构成其直接死因多合并有心肌梗塞、脑血管障碍、恶性肿瘤等疾患,这是今后应引起注意的。
本病因受多种因素影响,预后较复杂。发病后如继续居住在大气污染区与高山地区者,预后多不良。有肺心病者与体重明显降低者预后不佳。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年龄越晚者和戒烟者,预后都较好。
防治措施主要是防治大气污染。严重患者应迁出污染区,预防呼吸道感染,经常作呼吸体操也有助于症状的减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