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摘要: 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

当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自然污染包括森林火灾、火山爆发、地震、风暴以及特殊地质条件有某种化学元素大量累积等的影响。人为污染则由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引起,如任意排放工业废气、废水、废渣(“三废”)及粪便、垃圾、生活污水,以及乱挖乱采地下矿藏、地下水,乱砍乱伐森林资源,不适当的围湖造田、开荒等。在此等环境污染中,工业“三废”的污染最为重要。

世界上因环境污染而造成危害,经历了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的来源各有不同。①从西欧工业革命开始到二十世纪初,以煤烟尘及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和矿冶、制碱造成的水质污染为主。②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工业国家的石油用量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最突出; 水源中也增加了石油和石油产品的污染。燃烧石油往往排出成分更复杂的废气,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烃类和铅烟的废气,其中有些气体在日光作用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生成含有臭氧、二氧化氮和某些有机化合物的光化学烟雾,曾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③从五十年代到现在,煤的用量仍有增多,并由于汽车的大量使用,石油的用量迅速增长,污染又有新的发展。欧美和日本多次出现光化学烟雾而河流与海洋经常受到石油的污染,仅油船漏油一项就不断发生,大量石油污染威胁到海生生物和海鸟等的生存,有的还发生因油污染引起河流火灾事件。废水、废渣大量的排放,污染了土壤和水源,一些知名的河流或湖泊变成了死湖、臭河,鱼虾绝迹。在这三十年里,发生了多次公害事件,如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和四日市哮喘病事件。还出现了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和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由于DDT、多氯联苯的大量使用,目前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已发现它们的踪迹。从南极企鹅体内检出了DDT;从北极熊,北极圈的鱼,以及在南极和太平洋生活的鸟体内检出多氯联苯等事例看来,污染范围是广泛的。至于放射性污染,则由于原子能的利用和核动力的发展而引起,可在水体通过生物富集,对人类发生潜在危害。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又相应地带来了垃圾、污水、噪声、恶臭、地面下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①环境污染的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接触污染的对象人口多,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等敏感人群。②低剂量长时间作用。污染物进入环境,在大气、水体中受到稀释,一般浓度都比较低。但人群接触暴露时间每天可达24h,有的甚至是终生接触。③多因素同时作用。环境中往往有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各种污染物有其不同的生物学效应。污染物的效应可以是局部刺激或全身中毒,也可分特异性作用或非特异性作用。其联合作用可有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或独立作用(见“环境毒物的联合作用”条)。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复杂。环境受污染后,有些污染物在环境中半衰期长,降解较慢(要几十年);有的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富集(通过食物链作用); 有的污染物可转变形成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烟雾)造成二次污染。因而在治理污染时,对污染物的变化应有多方面的认识。

当前,环境污染主要是人为污染,以化学性污染最突出,如SO2、NOx、Cl2、光化学烟雾等的有害气体,Pb、Hg、As、Cr、Cd等重金属类以及农药、石油化工有机物等。其次也有物理性污染,如噪声、电磁波、电离辐射等。此外还可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等的生物性污染。在化学性污染中,有些污染物可在环境中长期滞留,有的消失较慢,不易在环境中自净,从而对人及生物的危害很大。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危害: ①急性和慢性中毒。短时间一次大量的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低浓度长时间反复对机体作用能引起慢性中毒,可影响机体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功能变化,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人群中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②致癌作用: 癌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76年估计全世界近四十亿人口中,肿瘤发病率为150/10万,其死亡率约为125/10万,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数达400万~500万人,占全部死亡数的12~25%。中国近年来的资料指出,肿瘤发病率为111/10万,死亡率为77/10万,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癌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45个国家或地区生命资料统计,有32个国家或地区肿瘤死亡率占第一位或第二位。目前有学者认为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在环境病因中物理因素占5%,生物因素占5%,而化学因素占90%。外界这些化学物质主要来源是废气、废水、废渣,因此保护环境是防治肿瘤的一个重要方面。③致突变作用: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使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改变其原有特性,引起突变作用,这种突变的遗传物质可遗传给后代。体细胞的突变,可引起癌症,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使后代发生畸变(见“环境致突变作用”条)。④致畸作用: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进入怀孕母体后,有可能引起死胎或流产,或影响胎儿正常发育而发生畸形(见“环境致畸作用”,“环境因素与优生”条)。⑤其他: 环境卫生状况,或给人类带来经济上的损失等。

环境污染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为了消除污染,保护环境,做到预防为主,必须采取: ①在工业发展中,应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使工业布局做到“大分散、小集中”,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②在治理“三废”时,应积极推行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还要抓紧改革工艺和无害化处理。③加强工业企业管理,防止生产中的跑、冒、滴、漏,以免污染环境。④在新建生产设施时,必须把“三废”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⑤制订和充实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并确立监督和检查制度,推进各企业、事企单位贯彻执行有关标准。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152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