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组织中的化学元素其正常含量如仅占体重的0.01%,称为微量元素。人体每天所需要的各种微量元素分别为50μg~18mg,微量元素各有各的特殊功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根据微量元素在体内的作用,可分为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目前已被认识到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4种: 铁、碘、铜、锌、锰、钴、钼、硒、铬、镍、氟、钒、硅和砷。很可能随着实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其他元素加入此行列中。这些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必需微量元素 必需微量元素狭义的定义是维持人类生长、发育、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广义的定义是这种元素在长期摄取量不足时,会使机体某一功能降低或受损,当补充该元素使其达到生理需要量时,有预防或修复这一损伤的作用,则此种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其生理功能有: ①帮助将普通元素运到全身。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一个重要部分,血红蛋白在体内能将氧带到每一个细胞中去。②在酶系统中起着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大多数的酶都含有一个或几个微量金属原子。如过氧化氢酶中含有铁离子,碳酸酐酶分子中含有锌离子,酪氨酸酶分子中含有铜离子等。当酶分子中失去微量金属原子时,酶的活力就下降或丧失。③帮助机体的激素发挥效用。微量元素浓度的增减可对下丘脑一垂体前叶一靶腺体轴产生影响。如碘对甲状腺素的合成以及抑制其释放有重要作用。④微量元素可能与致畸有关,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初步证实,这些微量元素的不足或过量能影响核酸的代谢作用,与畸胎的发生有关。⑤微量元素是某些维生素的组成成分,如钴是维生素B12的重要成份。⑥微量元素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如人体缺碘时,可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易转化为甲状腺肿瘤。因甲状腺机能低下时,通过反馈机理可使过量的垂体促甲状腺激素不断作用,结果导致甲状腺组织增生及发生肿瘤。
人体对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安全和适宜的需要量范围,在此范围内,通过体内的调节作用,使组织浓度和功能维持在最佳状态; 超过这一范围,就对机体有潜在毒性。美国国家科学院食品与营养委员会1980年订出9种微量元素的每日膳食中供给的推荐量(表1)。
表1 成年人每日膳食中微量元素的安全适宜摄取量
元素 | 摄取量(mg/d) |
铁(男性) | 10.0 |
(1) 铁: 铁主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此外,还存在于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内。它在机体中参与氧的转运、交换和组织呼吸过程,如果铁的携氧能力被阻断,或铁的数量不足,可对机体发生缺铁性或营养性贫血。
(2)锌: 锌是很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或酶的激活剂,已知锌可同59种酶结合,如碱性磷酸酶、醇脱氢酶、碳酸酐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胸腺嘧啶核苷激酶及羧肽酶等。当锌缺乏时,很多酶的活性受到抑制。许多研究表明,锌是RNA聚合酶和DNA聚合酶呈现活性所必需的元素。锌还能协助葡萄糖在细胞膜上转运。锌缺乏时,可致生长停滞,少年期性不发育,特发性味觉减退和创伤愈合不良等。摄入过量锌,可引起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生长不良、贫血等。
(3) 铜: 铜为体内很多金属酶的组成成分。如血浆铜蓝蛋白是一种多功能氧化酶,其重要作用之一是催化Fe2+氧化成为Fe3+,以利于铁的吸收。机体缺铜时,表现为: ①贫血和生长停滞。②结缔组织形成损害,由于单胺氧化酶(一种含铜酶)活力下降所致,弹性组织不正常可产生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破裂。③毛发失色症及白化病。这是由于酪氨酸酶的完全缺乏。④Menkes综合症(“卷发”症)。与先天性铜吸收缺陷有关,是婴儿的一种进行性脑病,病变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在这种病人的脑组织中,含铜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本消失。
(4) 锰: ①锰与多糖聚合酶及半乳糖转移酶的活力有关,此两种酶的活力对于形成粘多糖并对形成骨基质非常重要。因此,锰缺乏时可致动物骨胳畸形。②锰是二羟甲戊酸激酶发挥催化作用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此种酶又是胆固醇合成所必需的,所以,缺锰时胆固醇生物合成减少,以致性激素缺乏,而有生殖机能紊乱的现象。③锰可能与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关,所以锰缺乏时,可引起生长停滞。④锰有使血糖降低的现象。
(5)铬: 只有三价铬具有生物学功能。铬有维持胰岛素发挥正常功能的作用,它可通过胰岛素影响机体葡萄糖耐量以及氨基酸在体内的转运。铬和脂肪代谢也有明
表2 必需微量元素的功能和缺乏病体征
元素 | 功 能 | 缺 乏 病 体 征 | 人体的失调 | 动 物 | 人 | |
氟(F) | 牙齿结构,可能骨结构, | 龋齿,可能抑制生长 | 增加龋齿发生率,可能 | 缺乏与过量已清楚 | ||
硅(Si) | 钙化,可能对结缔组织 | 生长抑制,骨畸形 | 不明 | 不明 | ||
钒(v) | 不明 | 生长抑制,脂肪代谢改 | 不明 | 不明 | ||
铬(Cr) | 加强胰岛素作用 | 相对的胰岛素抗性 | 相对胰岛素抗性,葡萄 | 已知营养不良,衰老,完 | ||
锰(Mn) | 粘多糖代谢,超氧岐化 | 生长抑制,骨胳畸形,β- | 不明 | 缺乏不明,吸入性中毒 | ||
铁(Fe) | 氧、电子转移 | 贫血,生长迟缓 | 贫血 | 缺乏病很广泛,过量时 | ||
钴(Co) | 维生素B12的一部分 | 贫血、反刍类动物生长 | 如维生素B12缺乏病时 | 不能吸收维生素B12, | ||
镍(Ni) | 与铁吸收相互作用 | 生长抑制,贫血,肝超微 | 不明 | 不明 | ||
铜(Cu) | 氧化酶类,与铁相互作 | 贫血,大血管破裂,骨化 | 贫血,骨化改变,可能血 | 营养不良性和完全肠道 | ||
锌(Zn) | 能量代谢及转录所涉及 | 食欲不振,生长严重抑 | 生长抑制性发育受阻, | 伊朗、埃及的缺乏症,完 | ||
砷(As) | 不明 | 生长、生殖损害,第三代 | 不明 | 不明 | ||
硒(Se)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依动物种类而不同,肌 | 硒缺乏所引起的地方性 | 中国某些地区有缺乏和 | ||
钼(Mo) | 黄嘌呤氧化酶、醛脱氢 | 产仔困难,生长抑制 | 不明 | 苏联许多地区有过量接 | ||
碘(I) | 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 | 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 | 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 | 缺乏症很广泛,过量摄 |
(录自: Mertz W: 必需微量元素,《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5,1984)
显关系,它可使血清胆固醇降低。
(6) 硒: 已知生物界有三种酶催化反应需要有硒参加,即细菌中的甲酸盐脱氢酶、梭状芽胞杆菌的甘氨酸还原酶和红细胞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对动物来说,硒主要是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形式发挥抗氧化作用,以保护细胞膜。灵长类动物缺硒,可引起体重下降,毛发稀少,肝、肾坏死,心肌、骨胳肌变性,甚至死亡。硒可引起某些动物疾病和地方病,如牛、羊的白肌病和猪膳食性肝坏死等。经过我国有关单位的深入研究,认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也与缺硒有关。
(7) 钴: 钴必须以氰基钴胺(维生素B12)的特殊结合形式供给人体,才能有效地发挥生理作用。钴可促进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形成,加速红细胞的再生,缺钴可发生贫血,也会影响甲状腺机能,使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增加。
人类本身不能合成维生素B12,只有反刍类动物可以利用饲料中的钴,借助瘤胃中微生物的作用,将其转变成维生素B12,在瘤胃中吸收。人类则在生物链中得到维生素B12。
(8) 钼: 钼与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有关,对于许多能量交换过程是必需的,故缺钼会引起生长不良。此外,钼与醛氧化酶和亚硫酸氧化酶的活性亦有关,在高钼地区生长的儿童,其龋齿病少于对照区的儿童,这对进一步研究龋齿的病因有一定的意义。钼还与铜的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在家畜中已证明钼和铜在硫酸盐存在时可以互相影响其吸收。
(9) 氟: 氟能预防龋齿是因为它能取代珐琅质中一部分羟磷灰石的羟基,形成不易溶于酸的结晶,因而可增强对口腔微生物形成的酸的抵抗力,不易被侵蚀造成龋齿。但摄入氟量过多,可引起氟病(见“地方性氟病”条),牙齿珐琅质被破坏,牙齿表面原有光泽逐渐消失,出现灰色斑点,即氟斑牙症。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还可出现骨胳和肾脏的损害。
(10)碘: 参与合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是一种调节细胞内产生能量的激素。这种激素对于生长、智力发育和个性等许多方面的发育都是必要的,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就会增生、肿大以期加强功能,于是引起颈部的典型肿大称为甲状腺肿,严重缺碘还会妨碍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发育(见“地方性甲状腺肿”条)。
(11)镍: 近年来才认为镍为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在体内能活化许多酶,包括精氨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等。镍可能在RNA、DNA和蛋白质结构或功能方面起作用,与核酸的稳定性及脂肪代谢有关。
(12)钒: 钒缺乏可导致动物生长缓慢,鸡的羽毛生长显著减少。有关钒的生理作用了解得还不多,钒可能是一种或几种酶或催化反应中的一种重要辅助因素。药理水平的钒可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使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作用减弱,但这种作用似乎仅与青年人有关,而对老年人不产生此作用。钒在骨的代谢或形成方面有一定的功能,在钒缺乏的动物中发现有异常骨的生长。
(13)硅: 硅对禽类羽毛和骨胳的正常发育是不可少的。它存在于骨和其它结缔组织中,缺硅会出现瘦腿骨,并影响羽毛和骨胳的发育。
(14)砷: 现认为砷亦属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参与一些含有磷酸盐的化学反应,砷广泛存在于地壳和生物体,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不会缺砷。
非必需的微量元素 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称为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无毒性的非必需微量元素有钡、锆、铌、铋、锂、银、钛等,有潜在毒性的非必需微量元素有镓、锗、镉、铟、锑、碲、汞、铅、铍、铊、钍、铀、钋、镭等。
有人模拟人体组织中的浓度,给大鼠长期饲以低剂量的铅,发现其寿命缩短20%。还有一些微量元素与致癌有关,如砷、铍、镉、铬、钴、铅、镍等。
人体中微量元素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中固有化学元素主要通过食物、空气、水进入人体,而水和植物中的含量和地壳化学成分又有密切的联系。当地壳中元素分布呈明显的不均衡性时,生物体内也会呈现出不均衡状态,这种状态如果超出了人类所能适应的正常变动范围,就可能发生地方病(见“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条)。
除了地质性因素之外,许多元素还往往通过环境的污染而进入人体,而使机体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有害物质(见“重金属污染”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