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污染
 
摘要: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包括沐浴排水,洗衣物污水,洗菜淘米废水)和粪尿污水等,是地面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特别是居民集中的城镇最突出。此外,生活污水也可成为土壤污染源。污水污染外界环境后,妨碍居民日常生活,甚至可能传播疾病。

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包括沐浴排水,洗衣物污水,洗菜淘米废水)和粪尿污水等,是地面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特别是居民集中的城镇最突出。此外,生活污水也可成为土壤污染源。污水污染外界环境后,妨碍居民日常生活,甚至可能传播疾病。

生活污水的产量与生活用水相近,平均每天每人约40~50L。有的国家高达400~900L,百万人口的城市每日生活污水量平均有40~90万吨之多。

生活污水的组成中99%以上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其中无机盐有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钠、钾、钙、镁等重碳酸盐;有机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尿素等。新鲜污水一般呈灰黄色,含溶解氧,但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等恶臭物质。生活污水也可含多种极微量的金属,如锌、铜、铬、锰、镍、铅等和各种合成洗涤剂。

生活污水含有多种微生物,估计每毫升水可含几百万个细菌,其中大肠菌群达10~40万个。当居民区有肠道传染病患者或带菌者时,污水中有多量病原微生物和各种蠕虫卵存在。因此生活污水是介水传染病的主要来源。

生活污水的实际组成,决定于供水的水质和生活污物的排弃状况。一般生活污水中的理化污染物质的组成见下表。

生活污水组成(平均每人每天克数)

污染物项目

矿物质

有机质

总计

生化需氧量
(5日20℃)

悬浮物
可沉降的
不可沉降的
溶解固体
固体总量

25
15
10
80
105

65
39
26
80
145

90
54
36
160
250

42
19
23
12
54

生活污水来自居民生活区和公共建筑物(包括浴室、洗衣房、旅店、饮食行业、商场、机关单位、街道冲水、粪厕及各种医疗预防设施等)。此外,工业企业也有生活污水。医疗单位污水中病原体比较集中,并有医疗特种污染物,如药物、检验试剂、放射性废物等,是一类特殊的生活污水(见“医院污水污染”条)。

生活污水污染水体或土壤后,主要可使水体感官性状恶化,水量小的水体最明显。最初使水发生浑浊,沉降物沉积水底,嗣后有机物消耗水中溶解氧,产生恶臭及黑色物质,水底有沼气及二氧化碳发生,并不断带着底泥上升,形成十分恶劣的环境。污浊的水体,又可通过土壤渗漏,污染附近井水。在湖泊或水流徐缓的河道中,生活污水中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素,特别当含磷浓度高时,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植物(各种藻粪)大量繁殖,可因藻类死亡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导致水体的感官性状极度恶化(见“水体富营养化”条)。

当生活污水中的病原体污染水体或土壤后,可通过饮水、水生物、蔬菜等传播霍乱、伤寒、痢疾、传染性肝炎、寄生虫病等。此外,水体污染后,也影响到渔业生产、旅游事业及水上运动。

预防生活污水污染的主要措施:①保护生活饮用水源,污水排放口应在地面水或地下水生活饮用水源下游至少100m处。污水管道通过居民区分散式给水水井时,应有30m的间隔,并在污水管道四周用粘土密封填塞,防止污水渗入井中。②改善下水道系统,沿河居民区的污水可用总下水道引至河流下游,集中处理后排放。用明沟将雨水排入临近水体。另将生活污水管道,特别是粪水管道集中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改进已建的雨水与生活污水合流下水道,在河边修截流管溢流口,并在溢流口处建暴雨水贮存池,将含污水的雨水在池内沉淀后再溢入水体,以减轻污染。③贯彻执行现行地面水水质卫生标准及污水排放标准,监督污水处理厂使排水符合排放标准。处理厂采用一级、二级或一、二级联合处理法后,再进行消毒。一级处理的构筑物,用格栅截除泥块、菜叶、果皮、碎皮等,用沉沙池去除砂砾,用初次沉淀池清除悬浮物、细菌及蠕虫卵。二级处理采用生物滤池,利用需氧微生物的活动,分解溶解性及胶状有机物或设置活性污泥曝气池,池内供应含有微生物群的活性污泥,并送入空气,以达到有机物的生物分解。在生物处理后,应设有二次沉淀池,使生物分解形成的产物和原有无机悬浮物、细菌和蠕虫卵等在此池内沉降。消毒法主要用氯气(液氯或漂白粉),要求污水加氯接触30~60min后,有游离性余氯0.3~0.5mg/L。④利用城镇生活污水灌溉郊区农田,可减轻水体污染,有重要经济效益,但必须注意污水灌溉的卫生要求。⑤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因含病原体,应进行无害化处理(一般用消化法、堆肥法等)后再利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19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