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翅目昆虫有50,000多种,其特征为具有一对膜性前翼,后翼已变成平衡器。部分靠吸血为生。除叮咬皮肤外,尚能传播疾病。
蚊叮咬:雌蚊吸血,在叮咬处皮肤感刺痒,继而出现风团。部分患者在风团消退后留有针头大红点或瘀点。有的风团不明显,仅有红点。个别患者产生大疱、出血性坏死等严重反应。蚊是传播疟疾、乙型脑炎、丝虫病、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主要媒介。
蚋叮咬:蚋常飞舞在溪流附近。雌蚋吸血,常为无痛刺螫,数目较多。不久咬处有出血或瘀斑和出现瘙痒性丘疹,数天始退。多见于前额发际和颈等暴露部位。少数可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反应。在非洲、中美洲蚋是传播盘尾丝虫病的媒介。
蠓叮咬:刺吸入血的主要为库蠓和蠛蠓。以山区多见,常栖息于洼地、草丛、畜圈附近。雌蠓叮人,初为红斑,继而风团或水肿性丘疹,瘙痒明显,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消退后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多见于小腿、前臂、耳、颈等处。皮损的程度随机体的敏感性而异,初入山区或高度敏感者,叮处可出现大疱、血管性水肿、蜂窝织炎甚至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长期受叮咬者则逐渐产生耐受性而反应轻微。但也有个别患者变成结节性痒疹,数年不退。虻叮咬:虻多活动在池塘、沼泽地带,在烈日下特别活跃。雌虻偶而吸人血,叮咬后引起剧痛,伤口流血不止或继发感染。虻是传播非洲罗阿丝虫病的媒介。
白蛉叮咬:我国以中华白蛉为主。雌蛉白昼躲在墙脚、屋角阴暗处,晚间出来吸血。叮咬处皮肤感到刺痛,继而出现质硬、白色水肿性丘疹,持续数日始退。如咬处较多,可有恶心,发热等全身不适。白蛉是传播黑热病、白蛉热的媒介。
防治措施是发动群众,消灭害虫孳生地。采用蚊帐、蚊香、防蚊油(内含酜酸甲酯等)。防蠓药水(内含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外涂等,加强个人防护。治疗以消炎、止痒、防止感染为原则,以外用药为主,如炉甘石洗剂、止痒醑剂等。少数局部反应明显伴全身症状者可服抗组织胺药物。继发感染者可局部用0.5%新霉素软膏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