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无机碱皮肤损伤

无机碱皮肤损伤
 
摘要: 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无机碱有钠、钾、铵、钡的氢氧化物及氟化钠等,这些化学物对皮肤粘膜都有腐蚀破坏作用,除能吸收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组织脂肪皂化,产生溶解性坏死外,并能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使病变向纵深发展。

在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无机碱有钠、钾、铵、钡的氢氧化物及氟化钠等,这些化学物对皮肤粘膜都有腐蚀破坏作用,除能吸收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组织脂肪皂化,产生溶解性坏死外,并能破坏细胞膜结构,从而使病变向纵深发展。

接触粉状固体或低浓度苛性碱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严重者渗出糜烂。有刺痛瘙痒。停止接触后,给以适当处理即可全愈。长期反复接触,久不治愈者,可转为慢性湿疹样皮炎。接触氟化钠粉尘引起的损害,初起为红色毛囊性小丘疹,群集或散在分布,丘疹周围有红晕,进而变为脓疱或大小不一的小溃疡。有痒及刺痛。如及时治疗,1~2周可以愈合,愈后留有浅在性疤痕。手部长期接触低浓度无机碱,可引起掌部、手指皮肤干燥、粗糙、皲裂及指甲失去光泽,甲板变薄,甲缘剥离、疼痛。接触高浓度强碱溶液,可造成灼伤,多发生在颜面,肢体暴露部位,在接触处发生坏死性溃疡,上复坏死组织及渗出物,一般边缘不规则。氟化钠引起的灼伤,则在局部先出现大片红肿、随之有大疱出现,破后形成组织坏死性溃疡。无机碱引起的灼伤,病程慢,疼痛剧烈,易继发感染,愈后留下疤痕。

无机碱的粉尘,气体及液体刺激眼部可引起流泪、羞明、视力模糊等,眼内溅入碱液可造成角膜损伤,甚至失明。对呼吸道粘膜刺激可引起咽痛、咳嗽、鼻腔干燥灼痛。氟化钠能引起鼻粘膜糜烂、溃疡及鼻中隔穿孔。

治疗按无机酸化学灼伤的原则进行急救处理。在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后,可用2%醋酸溶液洗涤中和或用3%硼酸水作湿敷。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02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21
  • 更新时间: 2012-12-21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