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
 
摘要: 瘢痕疙瘩是在有瘢痕体质的人中,由或轻或重的外伤、烫伤或烧伤引起的良性结缔组织新生物。发病原因有多种。许多见于胸部的所谓“自发”性瘢痕,主要由搔抓引起;种痘、局部注射、刺花将异物引入、手术缝合口内留有缝线、外伤、烫伤或烧伤(包括大面积的化学烧伤)等均可导致本病。

瘢痕疙瘩是在有瘢痕体质的人中,由或轻或重的外伤、烫伤或烧伤引起的良性结缔组织新生物。发病原因有多种。许多见于胸部的所谓“自发”性瘢痕,主要由搔抓引起;种痘、局部注射、刺花将异物引入、手术缝合口内留有缝线、外伤、烫伤或烧伤(包括大面积的化学烧伤)等均可导致本病。

瘢痕疙瘩常不是在伤口痊愈后立刻发生,而是烫伤或烧伤的疮面愈合,再经过1~2月左右的潜伏期后发生。由于病因和部位的不同,其表现亦各不相同。由种痘或注射引起的常见于上臂,多为小块小片。由刺花引起的常呈所刺花的形状。手术缝合引起的与由搔抓引起的常为条状,如见于胸部的可为一条或2~3条平行; 或为多数小块,散发于躯干和四肢,亦间有发展成广泛大片形。如作者见一例病变累及整个右侧和一部分左侧胸腹部,不断增长,历26年之久,尚未停止发展。外伤则决定于外伤情况,烫伤或烧伤的可能很广泛,累及躯体大部分。这些瘢痕的发生和发展,在大面积烫伤、烧伤后的表现颇为典型而突出。烫伤或烧伤创面愈合1~2月后,开始出现潮红和少数毛细管扩张,此为瘢痕前期。如不给以治疗,则红肿日益显著,扩张的毛细管也渐增多,水肿突出,显著高出皮面,呈鲜红色,继以纤维化,触之非常坚实。在瘢痕的边缘上,常有与边缘成垂直的蟹脚样增生和毛细管扩张。有时奇痒、刺痛。瘢痕的厚薄和形态与烧伤的情况和深度,以及有无感染有密切关系。烧得越深瘢痕越厚,在活动部位可使关节僵硬,产生功能障碍,如手不能伸屈,受损关节失去活动功能,口眼张闭困难等,甚至使患者不能自理生活。再加以奇痒刺痛,使患者精神上受到折磨。

当炎性反应高潮过去后,小块、小条、小片可持续终身。除少数外,一般变化不大。大片损害开始逐渐好转,毛细管逐渐收缩,水肿逐渐减少,红色变淡变暗,瘢痕逐渐变软变小变薄,大部分功能可以逐渐恢复。经过2~3年后,纤维化吸收形成柔软的萎缩疤痕。由于汗腺的破坏,出汗功能不能恢复,大面积烫伤、烧伤者,夏季不能调节体温,比较难受。病程慢性,常以年计。

本病需与疤痕鉴别,后者发生于创伤或疾病的基础上,可分萎缩型和肥厚型;肥厚型外观酷似瘢痕疙瘩,但局限于原有创伤部位上,不似瘢痕疙瘩,其活动的边缘,犹如树根状向外围正常皮肤生长,伴以毛细管扩张。

小的瘢痕疙瘩可在损害内注射去炎松,或由整形外科切除,手术后用放射治疗,如给500R,2~6次,每5天一次。面积大的采用音频电疗效果最好,急性红肿减退较快,瘢痕逐渐变淡、变平、变软并可能缩小。活动功能常在1~2月内恢复。治疗到100次左右(约半年) 可以恢复工作停止治疗。以后纤维化逐渐吸收,约二年后瘢痕变成柔软的萎缩疤痕。此时除出汗不能恢复外,功能大都可以完全复原。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761 次
  • 发布时间: 2013-01-06
  • 更新时间: 2013-01-06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