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脂膜炎

脂膜炎
 
摘要: 脂膜炎是一类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脂肪组织炎症,临床上以出现皮下结节或斑块为特征,亚急性或慢性过程,可有或无全身症状,皮损一般不破溃,经几周到几月后消失,局部脂肪组织萎缩凹陷,可有复发。组织病理的特点是早期病变的脂肪组织中有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灶性浸润,以后出现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肉芽肿、最后为结缔组织所替代。

脂膜炎是一类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脂肪组织炎症,临床上以出现皮下结节或斑块为特征,亚急性或慢性过程,可有或无全身症状,皮损一般不破溃,经几周到几月后消失,局部脂肪组织萎缩凹陷,可有复发。组织病理的特点是早期病变的脂肪组织中有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灶性浸润,以后出现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肉芽肿、最后为结缔组织所替代。常见的有:

结节性脂膜炎 是出现于四肢躯干的皮下脂膜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皮下结节和斑块,消退后脂肪组织萎缩,遗留凹陷为特征。病因未明,多数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或结核或灶性感染。有的服碘或溴剂等药物后发病,有的患代谢病如糖尿病或内分泌病。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原发病变是皮下组织血管发生变应性脉管炎,然后导致脂肪组织的坏死。患者大多为40岁以上的妇女,发病除多数有低热、乏力、胃纳差和关节痠痛等,少数有高热或无热。在躯干四肢脂肪较多的部位如乳房、臀、大腿等出现皮下结节或斑块,直径从0.5~10cm不等,一般2~3cm,上覆皮肤稍隆起,轻度充血,界限不明,质硬如树胶,对称分布,有压痛,几周后损害变软缩小消失,患处皮肤塌陷; 但新损害又可分批出现,如此反复发作,可持续几年。损害一般不破溃,少数可液化变软,触之有波动感,与皮肤粘连,以后变黑、破溃流出棕黄色脂性液体,然后愈合称为液化性脂膜炎。病损偶可累及内脏和骨髓如网膜、肠系膜、脏器周围的脂肪发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胸痛等症状。若内脏广泛受累称为系统性脂膜炎,患者大都并发糖尿病、关节炎、肾炎、胰腺炎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实验室检查示多数病例有白细胞减少、血沉加速、少数有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组织病理示脂肪小叶有炎症性浸润,主为嗜中性粒细胞,以后出现巨噬细胞吞入脂肪细粒,在固定标本中脂粒已被溶解而成泡沫状,成噬脂性肉芽肿,最后肉芽肿组织消散,由纤维组织代替。在液化性和系统性脂膜炎中,此外尚可并发皮肤溃疡、瘘道等。治疗可用皮质激素,如有糖尿病或其他并发症时作对症处理。

皮下脂质肉芽肿病 为特发性局限性脂膜炎,导致脂肪细胞坏死、噬脂性肉芽肿及囊肿形成。原因未明,患者多数为儿童。皮损出现于躯干四肢,为发硬或有弹性的皮下小结节,对称分布,多发在大腿前侧和胫前,偶发于脸部。一般结节不大,但融合后可成10~15cm直径斑块,表面充血或正常肤色,触之有轻痛。结节不溃破,经几月至一年消退,但也有经几年始消的,无全身症状。组织病理示早期有血管扩张,灶性脂肪坏死和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晚期损害有许多胞浆呈泡沫状的组织细胞。最后脂肪小叶萎缩及广泛纤维化。本病尚无有效疗法。

类固醇后脂膜炎 为在用过大量类固醇制剂停药后不久出现的脂膜炎,发病机理未明。患者大都为儿童,在短期内用大量皮质激素制剂,总量为2000mg或更多的强的松或等量的其他皮质激素制剂。患者在停用皮质激素30天左右,于面颊、上臂、臀、躯干等处出现直径0.5~4cm的皮下结节,坚硬,有压痛、上覆皮肤发红,可有瘙痒。结节好发在激素治疗脂肪储积最多的部位,其出现和停药综合征无关。出现后需经几周到几月才完全消退。曾有一例因肠脂肪组织也受累而死亡。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小叶间有炎性细胞浸润,早期为嗜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后以泡沫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为主。脂肪细胞针状裂口,与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所见相同。本病不治能自行消退。

新生儿冷性脂膜炎 为初生婴儿脸部暴露于寒冷后出现局限性脂肪坏死。婴儿暴露于寒冷1~2天后,在丰满的脸颊部出现界线清楚的紫红或紫绀色斑块,患部温度较低,有明显浸润,较邻近皮肤为硬。如不再受冻,则斑块在几天内逐渐变软,颜色也恢复正常。除面以外,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同样皮损,因有衣服保暖,故不易发生而少见。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皮下脂肪组织坏死和纤维化。本病只需保暖,不再受冻,即可消退。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7275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24
  • 更新时间: 2012-12-2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