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过敏性皮炎多自婴儿时期开始发病,常见于有遗传过敏的患者,但遗传的方式还不清楚。患者及其家族中易患有支气管哮喘、枯草热、过敏性鼻炎及荨麻疹等。患者的皮肤有以下特征: 皮肤苍白干燥,毛周角化,下肢鱼鳞病样改变,下睑皮肤有皱褶,掌纹多而细,皮肤划痕反应、组胺及乙酰胆碱皮内试验多呈迟发苍白反应,指趾皮肤温度较低以及发汗少等。血清中IgE多较正常为高。
病因: 患者多有遗传的易感性,对某些无害物质易发生变态反应。如鱼、牛奶及蛋类等食物以及吸入花粉、霉菌、屋尘、螨、动物皮毛等均可引起本病。患者血清中有对某些致敏物的循环抗体,皮试呈即刻反应,被动转移试验可呈阳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痒感阈值较低,瘙痒较剧且持续时间也长。婴儿期易对某些食物过敏,到儿童期后易对某些吸入物过敏。血中嗜酸粒细胞常增多。患者常有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皮损变化往往受精神、情绪影响。由于瘙痒易引起失眠及用力瘙抓而加重病情及诱发感染。季节变化、冷热、潮湿、干燥等环境因素易影响病情。
症状: 本病依年龄不同分为三期,即婴儿期、儿童期及青年、成人期。典型的重症患者多自婴儿期时开始发病,经儿童期到成人,长期反复发作。但也不一定都经历三个时期。
婴儿期的皮损往往好发于面颊部,呈潮红、丘疹、渗出及结痂损害。轻者局限于头面部,重时躯干、四肢及臀部均可发生。因搔抓及摩擦,常有糜烂及血痂。好转时皮损干燥、落屑、遗留毛囊性小丘疹。多于生后2~6月开始发病,病情时轻时重,轻者于2岁左右可全愈,重者及有明显遗传史者则多慢性化。
儿童期的皮损多对称分布于腘窝、肘窝、腕踝等部。身体其它部分也有不同程度的皮疹。皮疹多为丘疹、苔藓化及轻度色素沉着。加重时有渗出、湿疹样斑片及血痂等。儿童期的另一型皮疹呈痒疹样,散发于四肢伸侧及背部,呈棕褐色或正常皮色的半米粒大丘疹,皮肤干燥有搔痂,常伴发浅表淋巴结肿大。上述症状多见于5~7岁的儿童,8~9岁后可逐渐好转或全愈,但亦可迁延不愈至青年或成人。
青年、成人期的皮损多发于面部,颈侧及上部躯干,但腘窝及肘窝的病变仍存在。面部皮损好发于额、上睑及口周围,可为局限性苔藓样斑片或散在性干燥性丘疹,有鳞屑及血痂。皮肤干燥,口周易有皲裂。有的患者手足背部可有慢性皮炎。多数患者于40岁以后,病变逐渐消退,少数持续较久。
诊断: 可参考以下特点: 患者及其家族中常有过敏性病史,有较特异的皮肤现象,病程较久,不同年龄有其好发部位,易对食物、吸入物及药物过敏,瘙痒较剧,易受情绪、季节及气候变化影响,血中IgE升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力低下现象。
治疗: 婴儿及儿童患者应保护患部,勿穿用丝、毛织品,控制搔抓及摩擦。勿用肥皂及热水洗烫患部。注意避免紧张、过暖、劳累、激烈运动及化学刺激等诱因。关于限制易致敏的食物,或采用皮试阳性物质进行脱敏治疗,多数人认为对病情影响不大,但若有明显诱发本病恶化的食物,仍以限制为宜,应注意患儿营养。
抗组胺类药物,可控制瘙痒并有轻度镇静作用,可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及疗效等加减用量与选用品种。精神紧张时可用安定及谷维素等。皮损泛发严重不易控制时可短期服用皮质激素,但因其有抑制生长等副作用,婴儿、儿童期应慎用。
局部治疗,有渗出的病变可作湿敷。干燥病变可外用氧化锌油或皮质激素等。慢性肥厚性病变可选用煤焦油或糠溜油糊膏,亦可外用皮质激素封包。有感染时可将新霉素等抗菌药物加于上述药膏中,但须注意多数患者易对外用药过敏,慎重选用。
预防: 婴儿要注意消化状态,喂奶不宜过饱。注意衣被勿过暖,少用水及肥皂洗擦患部。湿疹未愈或未彻底全愈时不能种痘,不要和新种痘的人及发生单纯疱疹的人接触,以防病毒感染。患者应保护皮肤,防止皮肤干燥。天气干燥季节可涂用冷霜或尿素霜,避免各种外界刺激。生活规律,注意饮食和睡眠,可减轻症状及防止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