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属于双翅目,环裂亚目 (Cyclorrhapha)。与医学有关的蝇种大致可分为寄生的、吸血的和携带病原的3类。
寄生蝇种 是指其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直接寄生于动物或人体内的蝇类。如以成虫期寄生于马、羊、狗和蝙蝠等动物体外或皮下的各种虱蝇,以及以幼虫期寄生于动物或人体内的多种蝇蛆等. 幼期专性寄生的蝇类,幼虫体形特别肥大,成虫的口器退化以致不能取食。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仅有个别种类分布于华南各省。主要种类如下:
胃蝇 (Gastrophilus) 属于胃蝇科(Gastrophilidae);成蝇体形中等,体表密布黄褐色或带白色的长绒毛,翅的胫脉比较靠近翅的前缘,腹部末端细长而向腹面弯曲。幼虫呈红褐色圆柱形,体长10~20mm。发育成熟的幼虫,常随着宿主的粪便被排出体外,在土壤中化蛹。成蝇开始出现于5~6月,以7~9月为最多。分布于我国西北,内蒙古和东北的广大牧区。幼虫通常寄生于马、骡、驴等奇蹄类动物的消化道内壁上,尤以胃壁为甚。我国主要种类有: ①黑腹胃蝇(G. pecorum):雌蝇的腹部除第1腹节外均有黑色的细毛,它的整个翅膜和雄蝇的翅膜的中部与尖端均有雾斑,而无中肘横脉; 口器退化无触须。本种在我国西北及内蒙古的牲畜肠胃中最为常见。②肠胃蝇 (G. intestinalis): 成蝇翅的前缘中部或翅尖有暗色斑纹,并有中肘横脉; 口器虽退化,但有触须。本种为广布于世界各地的普通种类。③赤尾胃蝇(G. haemorrhoidalis):成蝇翅透明,胸背横缝前的绒毛呈灰绿色,其后呈黑色带状,小盾板上有白色毛,腹部末端有赤黄色的细毛。幼虫体较小,长约10mm。
上述寄生蝇类,主要是牲畜或野生动物的害虫,但偶可寄生于人体皮肤内,引起在皮下爬行的皮肤蝇蛆病或眼的蝇蛆病。
皮蝇 (Hypoderma) 成蝇翅的中脉向前弯曲达翅前缘,胸部盾板毛较稀少,其小盾板呈两叶状而无毛。幼虫体形粗短,一般呈白色或棕黑色。分布于我国西北、内蒙古、东北和四川省。寄生于牛、羊、鹿等偶蹄类动物或人的皮下,被寄生处常呈疣状突起。我国的主要种类有: ①牛皮蝇(H. bovis): 成蝇胸背具有4条不明显的光亮黑线条。腹部分别由灰白色、黑色及橙黄色长毛形成3条横带纹。在6~8月间活动最盛。幼虫体长15mm左右,呈灰白色。②纹皮蝇 (H. lineatum):成蝇具黄灰色绒毛,胸背的4条光亮黑纵条纹亦较明显。幼虫体形较牛皮蝇的窄长。
羊狂蝇 (Oestrus ovis) 是危害人、畜最大而分布也很广的寄生种类,我国内蒙古、西北、华北和四川省均有记载。成虫头大眼小,头顶额部十分凸出,且满布粗大的凹点。幼虫体长约10mm,带青铜光泽。寄生于绵羊和山羊的鼻腔内,能引起鼻流粘液、摇头、假眩晕及抽痉等症状。成蝇多活动于5~9月。雌蝇常以突然袭击的方式产1龄幼虫于人眼或鼻腔内,引起眼炎、喉痛、头痛等症状,但其幼虫在人体内只能暂时性寄生,十余天后,幼虫自行死亡。
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 幼虫寄生于人、牛、狗等的皮下,体表有金绿色金属光泽,为中美和南美热带地区独有的蝇类。
白氏金蝇(Chrysomyia bezziana) 属于丽蝇科,又名蛆症金蝇,为我国台湾、海南岛、广西等华南地区主要的寄生蝇种。成蝇呈金绿色,近似大头金蝇。幼虫为一般的蛆形,但其口钩发达,尾端窄小。常寄生于牛、马、羊、猪等动物的伤口,也寄生于人的疮口与鼻窦。
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 成蝇体形大,灰黑色,腹部的黑斑呈圆点状,外形与麻蝇近似。黑须污蝇是旧大陆的常见种,但我国仅见于西北、内蒙古等牧区。主要为害牲畜,偶也寄生于人体,引起皮肤蝇蛆病。
除上述专性寄生蝇种外,尚有一些种类,如麻蝇科的幼虫,也常寄生于人、畜的创伤口。
几种寄生蝇类的翅与幼虫后气门
1. 黑腹胃蝇 2. 肠胃蝇 3. 牛皮蝇 4. 羊狂蝇 5. 白氏金蝇 6. 黑须污蝇
吸血蝇种 此类蝇种都能刺吸人、畜血液,是人、畜某些寄生虫病的媒介,其传染方式为生物性传播。主要种类有:
厩螫蝇(Stomoxys calci-trans) 属于家蝇科 (Mu-scidae),为夏季常见的吸血蝇类,主要刺吸牛、马等家畜血液,偶叮咬人。此蝇遍布世界各地,能传播牲畜的多种锥虫病及筒线虫病。厩螫蝇大小如家蝇,但口器为细长而前伸的刺吸型,胸部盾板上具有黑色圆点纹与4条纵纹,腹部背板上也具有成对的圆点纹,与家蝇较易区别。
舌蝇(Glossina) 即采采蝇,是更重要的病媒蝇类。此种蝇类常活动于河边林中,并有追逐人、畜刺吸血液的习性,是非洲人体锥虫病的传播媒介。仅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及南非以北的非洲中部地带,其中刺舌蝇 (G.morsitans)、淡足舌蝇(G. pallidipes)是罗得西亚锥虫及动物锥虫的媒介,须舌蝇(G. palpalis)是冈比亚锥虫的媒介。舌蝇较家蝇略大,体深褐色,停息时两翅重叠于腹部,头部的刺吸型口器细长,并与等长的鞘状触须一同呈水平伸向前方,触角芒分支呈羽状。刺舌蝇较须舌蝇体色略淡,且腹部的横带纹亦较明显;须舌蝇较大,腹部黑褐色,后足跗节全为黑色。舌蝇的生活史与一般家蝇不同,成蝇产出成熟幼虫,立即钻入林中松土或落叶下化蛹。
携带病原的蝇种 包括大部分的住区蝇类。这些蝇类幼虫的孳生场所及成蝇的活动习性都与人类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幼虫主要孳生于人、畜粪便、腐败动植物质、垃圾堆等场所。成蝇多为杂食性,除活动于污秽的孳生地外,人、畜食物亦为其所好;加上蝇类体表均具有十分发达的刚毛,因此住区蝇类便成为机械性传播人、畜疾病的主要蝇种。蝇类可能传播的疾病很多,主要的属细菌性的疾病有伤寒、副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小儿腹泻、眼炎、肺结核等; 属病毒性的疾病有沙眼、脊髓灰质炎等: 属螺旋体的疾病有雅司;此外还能传播人、畜的多种肠原虫包囊及蠕虫卵。携带病原的蝇类主要是以机械方式传带各种病原体,其在传病上的重要性往往因不同生活环境、季节、以及成蝇的活动习性与虫口密度而异。此种蝇类有百余种,在分类系统上大都属于有瓣蝇类的家蝇总科(Muscoidea)与丽蝇总科(Calliphoroi-dea)。前者即一般习见的黑褐色小型蝇类,并以宿舍、厨房为其主要活动场所,季节分布以夏秋季为主; 后者主要为带青绿色光泽或灰黑斑的较大型蝇类,成蝇喜食粪便与腐败肉类,夏季常活动于厕所及室外。我国常见的种类有:
家蝇(Musca) 属于家蝇科,为我国室内最常见的一类,其中的家蝇(M. domestica)为世界性分布的种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北部地区,是欧洲室内最常见的家蝇,故亦称欧洲家蝇,在我国仅见于新疆与甘肃等西北地区。家蝇类的舍蝇(M. vicina),是我国南北各地室内
厩螫蝇
最常见的一种家蝇,又称饭家蝇、中国家蝇。这两种家蝇的区别,除地理分布不同之外,舍蝇的雄蝇额部最窄处仅为1个复眼宽的1/4,较家蝇为窄;而且腹部背面两侧的桔黄色斑纹亦较宽大,因此一般看来舍蝇的色泽较淡,而家蝇的色泽较为深黑。这两种家蝇的胸部背面都有4条明显的黑纵条纹。我国舍蝇以夏秋季密度最高,活动季节很长,在南方较温暖的地区,几乎终年活动,无越冬现象。因此便成为室内特别是厨房与食堂内的主要蝇种,与传播多种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应列为灭蝇工作的主要对象。除舍蝇外,室外活动的家蝇为山蝇或山家蝇(M.sorbens)。山蝇的胸背部只有2条黑纵条纹,色泽也较灰淡,一般很少进入室内,多活动于住宅区的户外庭园,分布于全国。还有不少种家蝇活动于畜舍及牛、马等牲畜体上,尤喜吸食其眼、鼻及创伤处的分泌液,因此也是传播人、畜疾病的重要蝇种。如①黑边家蝇 (M. hervei): 是江南地区牛体最常见的灰黑色家蝇; ②黄腹家蝇 (M.ventrosa): 雄蝇腹部全呈桔黄色,是一种小型家蝇; ③肥喙家蝇(M. crassirostris):口喙呈球形膨大;④逐畜家蝇(M. conducens):也是最常见于牛体而体形较小的家蝇。上述各种家蝇的幼虫,主要孳生于牛、马粪堆、鸡、鸭棚舍及垃圾堆等处,故做好这些场所的卫生管理,是灭蝇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
舍蝇(雄)
腐蝇(Muscina) 为比家蝇略大的一类蝇种。常见种类有厩腐蝇(M. stabulans),又名大家蝇,其胸背盾板的后端呈淡赭色,足的腿节亦作淡赭色,故与家蝇容易区别。比厩腐蝇体躯更大的胖腐蝇(M. pabulorum)也是分布全国的蝇种。还有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肖腐蝇(M.assimilis),它的足全为黑色,故与厩腐蝇易于区别。腐蝇类主要活动于畜舍,但亦进入室内。
厕蝇(Fannia) 又名小家蝇,为体形较家蝇窄小的灰黑色蝇种。此种蝇类飞行时常有停于空中不动的习性。停息时两翅向后伸呈平行状,但不重叠。黄腹厕蝇 (F.canicularis)腹部两侧的黄斑十分明显,而灰腹厕蝇(F.prisca)的腹部灰黑色。均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夏季最常见。黄腹厕蝇尤喜活动于室内,而灰腹厕蝇则多活动于室外。
丽蝇(Calliphora) 属于丽蝇科(Calliphoridae),它包括一类体色青黑的大型蝇种。幼虫粪生或尸食性,成蝇主要活动于秋冬及早春季节,经常进入室内。最常见的有格氏丽蝇(C. grahami),其胸背前缘的正中央,有3条纵黑纹,雄蝇的尾器特大而呈亮黑色。该蝇主要孳生于厕所,是冬季常见蝇种。红头丽蝇(C. erythrocepha-la)与反吐丽蝇(C. vomitoria)都是较大形的丽蝇。前者头部两颊为红棕色,胸背前缘中央为两细窄的黑纵条纹;后者两颊作棕黑色,胸背中央为两较宽的黑纵条纹。丽蝇类的蝇种除一般能携带病原体外,其幼虫也常是蝇蛆病的致病蝇种。
绿蝇 (Lucilia) 为一大类有绿色金属光泽与中等大小的蝇类。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丝光绿蝇(L. sericata)是夏秋季最常见的蝇种,幼虫主要孳生于动物尸体与腐败的鱼、肉上,常为人、畜蝇蛆病的主要病原。此蝇胸背中央的后中鬃为3对,翅前缘脉基部鳞片为黄色。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凯撒绿蝇(L.caeser)的后中鬃仅2对,前缘脉基鳞片为黑色。此外在市郊地区常可见到一种体呈亮绿色的亮绿蝇(L. illustris),但一般很少进入室内。
金蝇(Chrysomyia) 常见种大头金蝇(C.megaceph-ala),也属于丽蝇科,因其头大体肥而得名。两眼红色,颊黄色,体呈绿色有金属光泽。在国内的分布很广,除内蒙古、青海、西藏及西北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为我国夏秋季最多见的蝇种。幼虫主要孳生于稀人粪坑与厕所。成蝇常活动于瓜果、鱼肉市场,偶亦进入住宅。其体内可带有痢疾杆菌,体外带有多种寄生虫卵及病菌等,故为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主要带病蝇种。与此近似的肥躯金蝇(C. pinguis)在江南一带亦颇常见。但因其头部两颊呈黑色,故易区别。
麻蝇(Sarcophaga) 属于丽蝇总科的麻蝇科(Sarcophagidae)它包括一大类体形较窄长的大型蝇类。一般灰色,胸部背面具3条黑色长纵条纹,腹部呈黑灰相间的棋盘状方块麻斑。成蝇常直接产下活动的蝇蛆。麻蝇种类颇多,常见的有数十种,它们的外形色泽也很相似,故蝇种鉴定的较可靠方法是观察其雄性尾器的差异。常见蝇种中的褐尾麻蝇(S. peregrina=S. fuscicauda)在江南一带最为常见,此蝇雄性尾器呈褐色。黑尾麻蝇 (Smelanura)的尾器呈亮黑色。赤尾麻蝇(S.haemorrhoidalis)的雄性尾器赭红色。麻蝇的孳生场所主要为厕所粪池及动物尸体等腐败物质。酱麻蝇(S. misera) 孳生于酱缸。
蝇类的防制,应因地制宜,结合生产,改善环境卫生和居住条件; 结合防治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抓好粪便与垃圾的管理与利用; 并适当使用药物以做到基本控制蝇类孳生。对于患有蝇蛆病的家畜,可采用敌百虫等低毒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畜体注射或喷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