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异形吸虫病是指异形科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在我国较常见的异形科吸虫有9种,其中主要的有异形异形吸虫 (Heterophyes heterophyes v.Siebold,1852)、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 Katsurada,1912)与钩棘单睾吸虫 (Haplorchispumilio Looss,1899) 3种,分别引起异形吸虫病 (狭义的)、后殖吸虫病及单睾吸虫病。
异形异形吸虫 虫体长梨形,大小1~1.7×0.3~0.4mm,体表有鳞棘,口吸盘0.09mm,腹吸盘0.23mm,另有生殖吸盘1个,位于腹吸盘的左下方,有60~90枚小刺。睾丸2个。卵巢在睾丸之前,卵黄腺在虫体后部两侧,每侧各有14个。卵大小28~30×15~17μm,棕黄色,有卵盖。排出时卵内已有毛蚴。终宿主为猫、狗等肉食哺乳动物。本虫常见于尼罗河流域、日本、菲律宾、朝鲜、埃及。我国除台湾省外,大陆各地也有发现。人体感染的报告大部分只找到虫卵,有的是组织切片内的虫卵。由于根据虫卵形态进行虫种鉴定有一定困难,因此有的报告不一定可靠。国内发现约10例人体感染。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如珠带拟蟹守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如白眼梭鱼、Tilapia nilotica等及其近缘鱼种。人或动物因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而获得感染。
横川后殖吸虫 虫体较异形异形吸虫稍大,为1~2.5×0.4~0.75mm。腹吸盘位置偏于右方,其余与异形异形吸虫相似。终宿主为狗、猫、猪、鼠等哺乳动物和鸟类如鹈鹕。本虫分布很广,苏联、朝鲜、印度尼西亚、日本、西班牙、巴勒斯坦、巴尔干地区等均有发现。我国报告的病人有10余例。第一中间宿主为放逸短沟蜷、瘤拟黑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数种淡水鱼类。
异形异形吸虫成虫
钩棘单睾吸虫 虫体大小0.636×0.295mm,生殖吸盘上具有35~44个小钩。终宿主为各种食鱼鸟类。哺乳动物中,猫、狗、水獭等有本虫的寄生,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吸虫。除中国外,在埃及、菲律宾、巴勒斯坦等均有发现。人体感染报告比较确实的只有几例。我国尸体解剖发现4例。第一中间宿主在我国主要是拟黑螺,其次是琵琶拟沼螺,偶然也可在长角涵螺,纹沼螺及中华旋螺(Gyraulus chinensis)寄生。第二中间宿主包括鲤科和非鲤科淡水鱼类。
异形吸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常见混合感染在同种或同一宿主内。
横川后殖吸虫成虫
钩棘单睾吸虫成虫
异形吸虫成虫寄生在小肠,一般只引起轻度炎症反应。但由于虫体很小,又有钻入肠壁的倾向,当侵入肠壁时可引起机械损害,造成组织脱落、压迫性萎缩及坏死。其所产生的刺激可能导致腹泻和消化功能紊乱。显微镜下见在成虫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包括组织增生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异形吸虫成虫可钻入肠壁深处到达粘膜下层,使它们的虫卵有可能经血流,通过肝、肺进入体循环。虫卵很小,在人体各种组织可找到。异形吸虫卵异位沉着与成虫异位寄生可能并不罕见。虫卵沉着在各种组织产生的后果,视各种器官组织而不同。在脑及脊髓可有血管破裂,可引起死亡,以及血栓形成,神经细胞及灰白质退化等病变。在心肌及心瓣膜可引起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在菲律宾已经证实许多心力衰竭病例是异形吸虫卵引起的。
粪便涂片及沉渣镜检虫卵是本病的常规病原诊断方法。在形态特征上近似的甚至很难鉴别的异形吸虫的虫卵种类很多,目前还缺少种间鉴别的可靠依据。从临床的角度,也没有这种必要。但须与华支睾吸虫卵相鉴别,尤其在两类吸虫都很常见的地区应引起注意。这两类虫卵形态上有微小的不同,但由于形态变异及种间差别,掌握较困难; 因此了解一个地区的吸虫相,特别是有无异形吸虫的存在,有助于判断。异形吸虫寄生人体的数量常很少,产卵量不多,而华枝睾吸虫产卵量大,即使寄生的虫数不多,粪便沉渣涂片检查时,在低倍镜下发现虫卵的机会仍较多。因此,每一视野有多个虫卵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可能性大,但不排除两类吸虫的混合感染。当反复投以驱华支睾吸虫药物后,虫卵仍不转阴时,可抽取十二指肠液检查,如未检获虫卵,应考虑异形吸虫的存在,因为异形吸虫多在十二指肠以下的肠道寄生,虫体很小,并可深埋在肠绒毛之间,驱虫药一般不易见效。
在人体各种组织内发现的大小与形状类似华支睾吸虫卵的虫卵,一般不大可能是华支睾吸虫卵。至于组织内发现的异形吸虫成虫主要根据虫体大小,器官组织结构和体棘特征进行鉴别。
异形吸虫寄生人体较少见,且临床表现通常既不明显又无特异,确诊与治愈的判定都存在问题。治疗还缺少经验,曾试用四氯乙烯等药物有效。
预防主要是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