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是由化脓球菌引起的表皮化脓性皮肤病。致病菌通过接触方式传播,也可来自患者鼻前庭或咽部。多在夏秋季发病。以儿童患者为主。致病菌主要是甲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单独或混合感染。新生儿脓疱疮常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幼儿与儿童因免疫功能不全,表皮细嫩或患有痱子等瘙痒性皮肤病;加上气温高、湿度大,易使细菌在体表生存、繁殖和侵入,以致发病。原发损害为脓疱,疱壁薄易破,形成脓痂,故又称脓痂疹。好发于颜面,尤其是口鼻周围。常群集,有污黄色或褐色,以至血性圆形的脓痂; 脓痂边缘常有不完整的环状脓疱及红晕; 痂下为糜烂面。可并发传染性口角炎、传染性外眦炎、耳后糜烂、结膜炎和下颌淋巴结炎。由链球菌引起的脓疱较小,脓液黄稠,易破而形成脓痂,可诱发肾炎。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脓疱大而分散,疱壁松疏。由于重力作用,脓液可分上清液及脓渣两层,称为“坠积性脓疱”。脓疱如发生在手指部,其甲廓常呈较大脓疱或肿大,称“浅在性瘭疽”。由于脓液刺激,病变处可发生湿疹样改变,称“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新生儿脓疱疮的损害可为水疱或脓疱,迅速扩展并破裂,边缘表皮反卷,1~2日内波及躯干大部,呈鲜红色湿润糜烂面,其邻近外观正常皮肤,可有表皮松解现象,伴明显全身症状,如精神萎靡、呕吐、腹泻、黄疸等。体温不升或反而降低。有时可并发葡萄球菌性肠炎和败血症等。单个脓疱一般在一周左右愈合。但此伏彼起,到天凉时常易自愈,不留疤痕。新生儿脓疱疮如能度过危险期,则损害干燥,1~2周内可痊愈。
组织病理示毛囊口角层下脓疱,疱内含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疱底可有少数棘层松解细胞。根据损害在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 有自家接种倾向; 局部淋巴结肿大; 抗菌药物疗效较好等特征,本病不难诊断。新生儿脓疱疮需与脱屑性红皮病鉴别。
治疗应先用收敛剂、抑菌性溶液湿敷除去脓痂,再外涂新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重症及有并发症者,应给磺胺类或抗生素等内服或注射。新生儿脓疱疮的治疗必须立即选用对细菌高度敏感的抗生素注射; 外用消毒粉剂或抗菌性药膏。加强支持疗法,包括维生素B及生物素,必要时给予输血及丙种球蛋白。预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及治疗瘙痒性皮肤病。儿童集体中如发现患者应予隔离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