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目昆虫俗称甲虫,因其前翅坚硬如鞘而得名。其后翅为膜质,藏于鞘翅之下。甲虫种类繁多,全世界已知的种类达173科约25万种,种数约占昆虫纲的40%,为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目。甲虫分布极广,凡地上、地下、空中,水中和动植物体内外均能生存,习性亦多种多样,即使同一种类,幼虫和成虫间的习性也有所不同。
鞘翅目中与医学有关的种类主要有以下4类:
隐翅虫 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毒隐翅虫亚科(Paederinae)的一类黄褐色的小型甲虫。其特征是鞘翅短,腹节大部裸出。本科已知有2万种以上,但只有毒隐翅虫属(Paederus)的成虫含有毒素。毒隐翅虫(P. fus-cipes Curtis)为该属代表,体长6.5~7.0mm,头部黑色,有散在刻点,后头部颈状如缢,略呈黄色。头部两侧具复眼1对,眼前方有鞭状触角1对,基部黄色,顶部褐色,由11节组成,以第3节最长,其余各节略等长。前胸背面长圆形,无刻点,其后缘作缢状。鞘翅蓝黑色,上有刻点,膜翅脉纹简单。足黄褐色,末端黑褐色,粗短而强壮,适于迅速行动。腹部黄褐色,靠近末端为黑褐色,两侧平行,有微小刻点。腹部末端数节内缩,变成尾器。隐翅虫分布很广,生长和栖息于温带地区的江岸、河边、田圃等处,经常成群飞行,与人、畜接触时,能分泌一种毒素,使人的皮肤产生烧灼痛感,并引起炎症。如受害部位为眼皮等细嫩皮肤,症状尤为严重。
拟步行虫 属于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全世界已知种类有1,000多属约1万余种,其中一些种类是人、畜体内寄生绦虫的中间宿主。主要种类有:
(1) 米甲虫 (Tenebrio obscurus Fab.): 体长14~18mm,体躯细长,背面黑褐色而无光泽,腹面稍带赤褐色。头部和前胸背板有很多密集的刻点。前胸背板为四角形,外缘略呈圆弧状,后缘两侧有纵沟。胸部小盾片略呈五角形,刻点密布,左右两鞘翅各有9条纵沟。本种为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
(2) 面甲虫 (Tenebrio molitor L.): 体长15mm左右,色暗褐,鞘翅和足均为褐色。头部和前胸背板密集黑色斑点。触角末节的长度与宽度约略相等。前胸背板为长方形,左右两鞘翅上各有8条刻点纵沟。本种是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
(3) 赤拟谷盗 (Triborium castaneum Herbst=T.ferrugineum Fab.): 体长3~4mm,体躯细长而扁平,赤褐色,无光泽,背面无细毛。头部短小,密布微小刻点,头部肩板的前缘宽扁而向前突出。眼黑色,触角粗短如棍棒,末端3节较大。头部宽度大于高度,两侧呈圆弧形,后缘作波状弯曲,上面密布刻点。前胸背板呈长方形。中胸的小盾片很小。翅鞘的宽度与前胸背板约略相等,两侧缘略呈平行,上有刻点形成的纵沟分布。本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适应性强。它是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
拟步行虫幼虫常在家庭内贮存的物品和粮食中出现,如果生食或吃未煮熟的粮食时,误将拟步行虫卵或幼虫吞食体内,可能在体内产生肠感染,这种感染在医学上称为甲虫病。
金龟子 属于金龟子科(Scarabaeidae)。种类很多,共同的形态特征是体甲坚厚,具金属光泽。触角端部第3~7节膨大,呈鳃叶状,能开闭自如,环节总数为9~10节。前胸基节窝大而宽,后方闭塞。足为开掘型,跗节5个,尖端有钩爪,腹部的腹面可看到6节。幼虫生活于泥土中,危害多种植物。本科内一些种类是棘头虫、绦虫和线虫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有些种类偶可寄生人体,产生肠蜣螂症。如棕色金龟子(Holotrichia titanus)等为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
天牛 属于天牛科(Cerambycidae)。成虫的大小、形状和色泽因种类而异。虫体为长椭圆形,头部被复很厚的角质外壳,头盖缝合线明显而发达。头部两侧复眼发达,呈肾形;单眼退化。触角鞭状,共11节,少数有12节;触角长度一般超过体长。胸部以前胸为最大,能自由活动。中胸和后胸都较小,其背板被鞘翅覆盖,不显露。足适于步行,前足大于中足和后足,末端有爪一对,具齿。鞘翅肥厚,翅脉缺如,静止时左右两翅在腹部背面正中线上接合,覆盖腹部。膜翅静止时折藏在鞘翅下面。雌虫腹部有5节,雄虫有6节,末端为尾器。幼虫为黄白色,扁长圆筒形,胸足退化。幼虫蛀食树木枝干,其粪便和啮下的木屑同时由蛀孔排出树外,故易于发现。最常见的天牛种类为有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 Hope),桔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 Hope)等。土天牛属(Dorysthenes)内有些种类可使人的皮肤产生局部损害; 大牙锯天牛(Dorysthenes paradoxus Fald.) 和曲牙锯天牛 (D.hydropicus Pascoe)系寄生人体的猪巨吻棘头虫的中间宿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