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酸在工业上应用极为广泛,最常用者为强酸类,如硫酸、硝酸、盐酸、铬酸、氢氟酸等,尤以前三种应用最多。在生产和应用无机酸过程中,都可发生皮肤病。无机酸为强烈的原发性刺激物,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使组织蛋白凝固,形成凝固性坏死。氢氟酸对皮肤的腐蚀作用更大,对组织蛋白有脱水及溶解作用,可渗入深部组织,溶解细胞膜,造成组织液化及坏死。硫酸、硝酸、盐酸(统称“三酸”)引起的皮肤损伤基本相同,仅程度上略有差异,其中以硫酸、硝酸所致的损害较强。
皮肤接触“三酸”蒸气或低浓度液体后,可在面部、耳后、颈、手背、前臂等暴露部位发生接触性皮炎。轻者局部潮红,瘙痒或烧灼感,一般在脱离接触后即可全愈。较严重者则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密集的丘疹或丘疱疹,呈急性皮炎。若处理不当或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湿疹样皮炎。眼部可见眼睑浮肿及结膜炎。此外鼻炎、咽炎及呼吸道症状亦常见。灼伤见于接触高浓度的硫酸、硝酸后,局部皮肤先呈黄色,后转成暗褐色。主观灼痛。若不及时处理,即可形成水疱、大疱,溃破形成坏死性深溃疡。浓盐酸刺激皮肤后,局部潮红灼痛,迅即出现大疱,进而形成溃疡。
长期接触淡的“三酸”液,可使皮肤干燥、角化及皲裂,主要见于手掌、手指。此外,硫酸能引起门齿、犬齿失去表面的光泽而粗糙,并产生黄褐色纹理,切物缘逐渐脱落。盐酸常使牙唇面切缘腐蚀。硝酸可引起牙唇脱钙,呈棕色或暗红色斑点。
氢氟酸引起的皮肤损害较严重,依其浓度及接触时间的久暂,造成局部不同程度的灼伤。轻者仅有红斑及灼痛,重者开始皮肤并不变色或仅轻微潮红,继之局部皮肤变苍白,周围出现瘀斑,进一步形成大疱,破后呈黑色坏死。病损可向深部发展,甚至累及骨质。灼伤多见于双手、颜面、指端、前臂等处。氢氟酸灼伤的特点是皮肤接触后,初期并无痛觉,因而易被忽视,数小时后,始发生剧烈疼痛。
长期接触气态氢氟酸,可发生眼结膜炎,角膜混浊,鼻粘膜充血、溃疡,鼻衄,鼻甲萎缩,嗅觉减退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及齿龈感觉异常,齿龈炎,齿表面粗糙,齿缘呈锯齿形等。
无机酸引起的皮肤损伤必须采取急救处理。首先立即用大量清水连续冲洗至少20分钟以上,然后用2~5%小苏打水作洗涤中和,继之再用清水冲洗,最后根据病情作适当处理。对氢氟酸灼伤,除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清洗外,当再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或湿敷,或用5%硫酸镁液浸泡半到一小时,最后涂上皮质激素油膏,严重者可内服皮质激素。为便于能及时进行急救,应当在可能发生化学灼伤的车间,装置必需的水源及必要的中和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