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病是由白蛉传播巴尔通杆菌引起的传染病。流行于秘鲁中部山谷和哥伦比亚的西南部。大多数患者在儿童期感染,获得终身免疫。在其邻近拉丁美洲国家曾发生过大流行。流行常在雨季。发病与种族、性别、年龄无关。儿童发病较成人为轻。
巴尔通杆菌是一种多形性、革兰阴性细菌,能在鸡胚中生长,或在半固体的营养琼脂上繁殖,对红细胞有亲和力。本病因白蛉叮咬而传播,蜱、壁虱和虱是可疑媒介,传染宿主迄今未明。
本病潜伏期约2~6周,平均约3周。在临床上可分为贫血性和发疹性二型。贫血性是一种急性发热型,伴有溶血性贫血。此型发病突然,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热、无力、口渴、厌食、关节痛、肌痛和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和谵妄。由于大量溶血产生溶血性贫血,淋巴结炎常见,脾大仅见于间发的传染。患者通常在8~10周恢复健康。但血培养阳性可以持续到临床痊愈后。本型易伴发沙门氏菌感染
发疹型可以发生在贫血性后或为原发性,在五、六月中,成批发出分散的颗粒出血丘疹,最多见于头皮、颈部及四肢,也可以发生在粘膜上,愈后无疤痕。有的病人可以出现大的皮下结节,特别在四肢关节周围,结节上覆盖着薄的蓝色上皮。皮损常常破裂出血,形成溃疡和继发细菌感染。在数周内痊愈,愈后有疤痕。此两型均可有轻型或亚临床型,从而增加了流行病学控制的困难。
组织病理似增生性毛细管瘤,在肿胀的内皮细胞浆和红细胞中,可见很多巴尔通病菌。可以出现血管闭塞和血栓形成。在因贫血型致死的病例中,有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和骨髓的巨成红细胞增生。实验室检查可见巨细胞低色素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可见异形红细胞,在红细胞中可见多染色性核颗粒和Howell-Jolly小体。在周围血象中可见正成红细胞、巨成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常增多。虽然胆红素含量增加,但没有血红蛋白症和血红蛋白尿。
血液涂片,在红细胞中找到巴尔通菌即可诊断本病。此外皮肤损害的内皮细胞浆中见到细菌或血培养阳性亦有助于诊断。
雅司病可与巴尔通病混淆,但通过细菌、血清检查和治疗可以鉴别。轻型的贫血型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鉴别。发疹型应与传染性软疣、寻常疣、多发性化脓性肉芽肿鉴别。
治疗用青霉素和氯霉素,对退热和杀灭血中的细菌有效。青霉素每天60万单位,共用10天,氯霉素3~4g,在5~7天内用完。但急性期的抗生素治疗并不能防止皮损的发生。在疗程中必须作连续的血液涂片检查随访疗效。注意补充电解质、液体、铁剂。在继发感染时应及时用相应抗生素治疗。皮损作对症处理。预防本病可在拂晓和黄昏时积极捕杀白蛉,以杜绝传染媒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