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面水或土壤)中的有机性污染物,在需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分解,逐渐转化为无机物而达到自净。当某些化学污染物排入地面水或土壤后,其浓度超过一定限度时,能抑止此类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大量消耗地面水或土壤环境中的氧,从而阻碍有机物的自净过程,甚至产生厌氧生化分解,使其卫生状况恶化。因此为了保持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制定环境中有害物质(化学污染物)的最高容许浓度时,将污染物对环境自净能力的影响作为一项限制指标。
污染物对地面水自净能力的影响,可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有害物质对水中有机物生物耗氧过程的影响(生化需氧量试验),一般以稍能抑制生化耗氧过程,即抑制生化需氧量15~20% (与对照水相比较)的有害物质浓度,作为影响生化过程的阈浓度。
此外,还可观察有害物质对地面水的pH值、“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含量的变化及微生物的繁殖情况,以了解其对自净能力的影响。可用含有适量生活污水的脱氯自来水或地面水,配制不同浓度的有害物质水溶液,另设一对照,分别置于大小相同的玻璃缸内(模型地面水),定期测定水的pH与“三氮”变化,以找出影响pH及抑制氨化、硝化过程的浓度作为阈浓度。
比较上述所测得的各个阈浓度,择其最低者作为防止地面水自净能力受影响的限制浓度。
对某些有机性有害物质,由于自身被氧化分解,可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对该类有害物质还应从保证地面水溶解氧的卫生要求出发,根据污染物的耗氧能力和地面水中原有溶解氧和生化需氧量的多少来限制其排放量。
污染物对土壤自净能力的影响则多以观察对氨化和硝化过程影响为主要指标,其研究方法基本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