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增殖性皮炎

增殖性皮炎
 
摘要: 增殖性皮炎又名增殖性脓皮病,是一种渗出性、脓疱性、增殖性皮肤病,好发于粘膜、腹股沟、大腿上部和腋部,偶然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未明。因其伴发溃疡性结肠炎,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坏疽性脓皮病的异型。

增殖性皮炎又名增殖性脓皮病,是一种渗出性、脓疱性、增殖性皮肤病,好发于粘膜、腹股沟、大腿上部和腋部,偶然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未明。因其伴发溃疡性结肠炎,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坏疽性脓皮病的异型。从损害中虽然可以培养出各种微生物,但都不是致病原因。潮湿和摩擦是诱因。皮损大都局限于腹股沟和腋部,常由不规则的潮湿斑片组成,绕以暗红色晕。初起为小的烫伤或脓疱,可向周围扩大至7~8cm或更大。成熟的损害为增殖性肉芽肿,其边缘常散布水疱、脓疱,偶然绕以痘疮样损害。主觉不甚痒,但有疼痛。皮损亦可累及颈、面、头皮、躯干等处。口腔中损害是白色斑片、糜烂和脓疱,基底红色。结膜常充血、流泪。在伴发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皮损通常出现于结肠炎之后。病程慢性,但仍可自然痊愈,愈后留下疤痕。

组织病理示明显的表皮下水肿、棘层肥厚。在表皮和真皮内有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偶然产生表皮内嗜酸性粒细胞脓疡。

本病易与增殖性天疱疮混淆,但后者活检有特征性的棘层松解。本病局限于口腔的损害,如与多形性红斑或口腔粘膜乳头状瘤鉴别,则多形性红斑以糜烂为主而无增殖,而口腔粘膜乳头状瘤出现在儿童,并无脓性基底。如与广泛的念珠菌病鉴别,可通过霉菌检查和培养。

局部治疗,潮湿时可用攸琐或过氧化氢作开放性湿敷;干燥时用5%硫黄或皮质激素冷霜。内服皮质激素有效。在水疱和脓疱阶段,可用砜类和磺胺制剂。如损害培养有菌,用相应有效的抗生素或广谱抗生素7~10天。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82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