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霉菌引起的疾病统称青霉菌病。青霉菌约有250种,广泛分布自然界,其中少数属于条件致病菌,可以引起耳霉菌病、角膜溃疡、灼伤皮肤继发感染、以及泌尿道、肺或脑脓肿等; 可以致敏,引起哮喘或过敏性鼻炎; 还可以产生毒素,引起霉菌性中毒症(主要见于动物)。青霉菌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感染,由于疾病或免疫力降低或外伤引起。症状类似曲菌病,无特异性。组织病理改变一般较轻,有时青霉菌侵入血管,引起组织坏死。青霉菌在组织内表现为菌丝型,分枝,分隔,类似曲菌,在特殊情况下,发现孢子头,可资鉴别(马雷青霉菌在组织内表现为细胞内孢子,颇似美洲型组织胞浆菌)。直接镜检可见分隔菌丝,相当于组织内菌丝形态,与曲菌很难区别; 如看到孢子头,有鉴定价值。在葡萄糖蛋白胨上培养(25℃)2~3天开始生长,初为白色菌丝,不久产生孢子头,形成粉末状,呈蓝色、绿色或其他颜色。菌种鉴定根据菌落形态,孢子头形状及有无子囊壳或硬孢子而定。单纯培养阳性不能确定诊断,必须配合临床,病理检查和直接镜检。防治青霉菌病首先应预防孢子被吸入或接触损伤的皮肤、角膜或耳道,其次是治好原发病。诊断确定后应用抗霉菌治疗,如5-氟胞嘧啶、克霉唑、两性霉素B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