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摘要: 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作用,长期适应,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大可小,例如,一个海洋,一条河流,一片森林,或某一地区,一个城镇等都可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彼此相互作用,长期适应,互相依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称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可大可小,例如,一个海洋,一条河流,一片森林,或某一地区,一个城镇等都可看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由四个部分组成:①生产者: 指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和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它们能从周围环境中摄取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②消费者: 指能利用和消费有机物质进行生活者。它们可分为一级消费者,即以植物为食的食草动物;二级消费者,是以一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 三级消费者,是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食肉动物;依次类推。有许多动物是既吃植物又吃动物的杂食性动物,而人是最后一级(高级)消费者。③分解者: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尸体,将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用了的物质再还原到环境中去,重新构成生产者再利用的物质。④非生物环境:除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都属于非生物环境,这个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必须条件,包括空气、水、土壤、日光等。

生态系统中这四个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是保持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相对稳定状态,每个因素都受周围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其他因素。例如,在池塘中有浮游动植物,有鱼虾类和各种微生物,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那里的浮游植物是生产者,各种鱼虾、浮游动物等是不同级别的消费者,水里的微生物则是它们的分解者; 而水、氧气和其他一些无机元素是它们的非生物环境,这样就构成了池塘的生态系统。它们之间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自然界中,每一个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都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这些大大小小循环汇合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在自然界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循环是水,碳、氢、氧、氮、硫、磷等。

水循环 水由氢和氧组成,是生命过程氢的主要来源,一切生命有机体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其他地表水,不断蒸发,形成水蒸汽进入大气,在大气中遇冷形成雨、雪、雹,重新返回地面。一部分流入河流、湖泊、海洋,另一部分渗入土壤或岩层中,成为地下水。植物吸收的水分,少量结合在植物体组织内,大部分则通过蒸腾作用返回大气。被动物利用的水,也通过体表蒸发或排泄而回到环境中去,但总量远比植物为少(图1)。

图1 水循环

碳循环 碳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碳是构成生物体的必需元素。在无机环境中碳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碳循环在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进行。

在空气组成中碳(CO2)占0.0272%,其主要天然发生源是有机物受细菌分解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其消耗源则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海洋是碳的巨大贮藏库,依其不同条件,既可以成为发生源,也可成为消耗源(图2)。

图2 碳循环

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变为葡萄糖,然后再进一步转变成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从而被固定在有机体内。动物(包括人类)摄食植物,在将碳水化合物氧化过程中,排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当人和动植物死后,其尸体受微生物作用,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解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其中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动植物尸体长期深埋地层中,可能形成各种化石燃料,燃烧这些化石燃料时,所形成的二氧化碳也回到大气中。

大气与海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主要决定于大气和海洋间的二氧化碳分压何者为大,如果大气二氧化碳的分压高,则大气中二氧化碳就溶入海洋。海洋中的碳有一部分以碳酸钙沉积在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一部分碳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当火山爆发时,又可以使地层中的一部分碳回到大气。

氧循环 氧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在空气组成中约占21%。大气中的氧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在太阳光能下使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并放出氧(CO2+H2O+光能→CH2O+O2↑)。氧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元素,各级生物对能量的需要主要通过氧代谢才能获得。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在体内酶催化下,将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进行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最后将复杂的有机物质变成水和二氧化碳,通过肺呼出(图3)。

图3 氧循环

动植物尸体被细菌分解后,这些基本元素散布于土壤、空气和水中,于是植物又可以吸取它们,借光合作用再变成能量,循环不息。所以光合作用不仅制造生命所需的能量,同时也产生了极重要的氧气。

氧的循环总是和碳的循环连在一起的,由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这两个元素在地球上进行着紧密相连的自然循环。碳以气态二氧化碳或溶解的方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有机界,又通过生物呼吸作用回到大气和海洋中;同时,氧被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所消耗,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再释放到大气和水中。

氮循环 氮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和大气中,是合成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必需元素,在空气组成中氮占79%。氮循环是在有机圈和无机圈中周而复始的进行(图4)。

图4 氮循环

大气中的氮是一种惰性气体,绝大多数生物都无法直接利用,只有被“固定”成为一种含氮化合物后,才能作为生物的必需物质。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有三个途径: ①生物固氮。主要由豆科植物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氮,供植物吸收。②工业固氮。人为的将大气中的氮合成氨或铵盐,供植物利用。③大气固氮。火山爆发、闪电等自然电离现象,使大气中的氮氧化成硝酸盐,经雨水冲淋进入土壤。土壤中的氨或铵盐,经硝化菌的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植物利用;在植物体内,与含碳分子结合,形成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从植物中摄取蛋白质,作为本身蛋白质的组成来源。动物的废弃物和动植物尸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氮、二氧化碳和水。土壤中的氮经硝化作用形成硝酸盐,一部分为植物利用外,另一部分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又分解成为游离氮进入大气,完成了氮的循环。

硫循环 硫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主要元素,很多蛋白质都含有硫的原子,能够把一个蛋白质分子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起着支撑作用。如无此硫链,蛋白质不能维持它的立体结构。硫在自然界中以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形式存在。

大气中硫有三分之一来自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大部分来自海洋溅出的浪花和生物腐败产物——硫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硫和硫酸盐均能被雨水或雾吸附而沉降入海洋和土壤中; 降入土壤的硫酸盐被植物吸收而生成有机物,植物作为饲料又转入动物体内,经生物化学作用合成蛋白质。当动植物的尸体残骸埋入土壤时,又被微生物分解成硫酸盐及硫化氢; 硫化氢进入大气中经氧化又生成硫酸盐,再沉降于地面,重新开始又一次循环(图5)。

图5 硫循环

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并不只限于水、碳、氢、氧、氮和硫的循环,其他化学元素如Mn、Zn、Cu、K、Ca、Mg等,也都有它自己的循环; 而且每一循环很少是单一元素的循环,往往是众多的元素处于同一循环中。各种元素所组成的千变万化的物质,就是多种元素在各种循环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绝大部分是单一方向进行的。这是太阳光光量子的功能被转变为有机化合物的潜能,继而通过食物链(网)进行传递的过程。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各种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自然的因素或人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某一生态系统的某一环节,从而破坏平衡。自然因素如气候异常、火山爆发、地震、水旱灾害、风等,由于这类原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为的因素主要指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如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盲目地砍伐森林,随意排放工业“三废”等带来的环境污染,由这些原因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

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虽然会经常给生态系统带来各种污染和问题,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生态系统又能建立一种新的平衡。这种平衡的建立有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例如,利用绿化植物来净化大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平方米的草坪每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g,一公顷针叶林每天可以消耗二氧化碳1t,一公斤西红柿的叶子每天可以消耗大气中氟3mg,一公顷云杉林每年可滞尘32t,一公顷松林每年可滞尘36t,所以为了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人们也可以采用植物净化的方法。这样生态系统可以由平衡——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1088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