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病,特点是皮肤失去弹性而硬化,继之出现萎缩和色素变化。病因未明。可能是遗传因素再加持久的慢性感染而造成的一种自身免疫病。本病以20~50岁多见。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或更高。临床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
局限性硬皮病 一般有片状、带状和点滴状3种。
(1) 片状损害:初起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红或紫红色水肿发硬的斑片。数周或数月后,皮损渐扩大,直径可达1~10cm或更大,颜色转淡呈淡黄或象牙色,周围常绕以淡紫红色晕。表面干燥平滑,具蜡样光泽,触之有皮革样硬度,有时伴毛细管扩张。局部无汗,亦无毛发。损害可单个或多个。经过缓慢,数年后,硬度减轻,渐出现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躯干为多见。
(2) 带状损害: 常单侧沿肢体或肋间呈带状分布,头皮或面额部亦常发生,经过与片状损害相似,但常有条状明显凹陷,有时皮损下的肌肉,甚至骨胳亦可萎缩。
(3) 点滴状损害:多发生于颈、胸、肩、背等处。为绿豆至黄豆大集簇性或线状排列的发硬小斑点。表面光滑发亮。呈珍珠母样或象牙样色泽,周围有色素沉着,时间较久的可发生萎缩。此型较少见。
系统性硬皮病 也称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有所谓肢端硬皮病和弥漫性硬皮病之分,实质上两者同属一病,其主要不同点在于肢端硬皮病开始于手、足、面部等处,受累范围相对局限,进展速度较缓,预后较好。两型的临床症状相似,现归纳叙述如下。
(1) 皮肤:可分水肿、硬化和萎缩三期:①水肿期。皮肤紧张变厚,皱纹消失,色苍白或淡黄,温度偏低。呈非凹陷性水肿,往往先从手、足和面部开始,向上肢、颈、肩及小腿部蔓延。在弥漫性系统型中,则可由躯干部先发病,然后向周围扩展。②硬化期。皮肤变硬,表面有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指捏起。根据受累皮肤部位不同,可产生手指伸屈受限,面部表情固定,口及眼睑张闭困难,胸部紧束感等症状。患处皮肤色素沉着,可杂有色素减退斑,毛发稀少,间有皮肤瘙痒或感觉异常。③萎缩期。皮肤萎缩变薄如羊皮纸样,甚至皮下组织及肌肉亦发生萎缩及硬化,紧贴于骨胳,形成木板样硬片。指端及关节处易发生顽固性溃疡。并有患处少汗和毛发脱落现象。少数病例可出现毛细管扩张。
上述皮肤损害在各种硬皮病中很为普遍,但也有全无皮肤症状的硬皮病存在。此外,有些患者先发肢端动脉痉挛征后才发生硬皮病。在手指或其他关节周围或肢体伸侧的软组织内可有钙质沉积,在局部表现为肿胀结节。结节可自行溃破,有时可见有石灰状物质自溃疡排出,在创面愈合后,遗留白色疤痕。有的作者把钙质沉积、肢端动脉痉挛现象、肢端硬化和毛细管扩张称为CRST综合征。
(2) 肌肉:临床上可有肌无力和中度弥漫性疼痛,少数有痉挛痛。有些病例可有多发性肌炎的临床表现,肌肉受累明显者可能发生肌萎缩。
(3) 骨和关节:先有关节的红肿痛者约占12%,在病程中发展成关节改变的约占46%,表现自轻度的活动受阻至关节强直以致挛缩畸形。手的改变最为常见,手指可完全僵硬或变短变形。指端骨的吸收可呈截切状表现。
(4) 内脏:食管受累时吞咽困难,胸骨后或上腹部饱胀或灼痛感(因反流性食管炎所致)。胃肠道受累可有食欲不振、腹痛、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心脏受累表现为气急、胸闷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左心或全心衰竭。肺部受侵时可发生广泛性肺纤维化,肺活量减少,在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中度咳嗽。肾脏受累时,可发生硬化性肾小球炎,出现蛋白尿、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严重时可致急性肾衰竭。部分患者在本病活动期有间歇性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本病患者皮肤感觉时值测定,均较正常明显延长。系统性硬皮病血沉多数加快。部分病例血中可找到红斑狼疮细胞。抗核抗体阳性率可达70%左右,以斑点形为多见。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尿17酮、17羟多数偏低。24小时尿肌酸可增高。
组织病理早期损害为胶原纤维束肿胀和均一化。胶原纤维间和血管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血管壁水肿,弹力纤维破碎。晚期损害的真皮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肥厚硬化,真皮血管壁增厚,管腔缩小,甚至梗塞。皮脂腺萎缩,汗腺减少。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可见广泛钙质沉积。电镜检查真皮显示有高度活性成纤维细胞存在。由于胶原合成增加,细胶原纤维的比例明显增加。内脏损害主要为间质及血管壁的胶原纤维增生及硬化。
局限性硬皮病需与下列诸病鉴别:①斑萎缩:早期损害为大小不一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淡红色斑片,以后渐萎缩,呈皮色或青白色,微凹或隆起,表面起皱,触之不硬。②硬化性萎缩性苔藓: 皮损为淡紫色发亮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常聚集分布,但不互相融合,表面有毛囊角质栓,有时发生水疱,逐渐出现皮肤萎缩。
系统性硬皮病需与下列诸病鉴别:①成人硬肿病:皮损多从头颈开始向肩背部发展,为真皮深层肿胀和僵硬。局部无色素沉着,亦不发生萎缩,有自愈倾向。②皮肌炎:眼眶周围有水肿性淡紫红色斑片,并伴明显肌肉无力、疼痛和触痛。24小时尿肌酸量显著增高。
本病尚无特效方法。部分病例治疗后可停止发展或缓解。两型在治疗上无大的差别。去除感染病灶,加强营养,注意保暖,避免剧烈精神刺激,加强体育锻炼。丹参注射液(每ml相当于原生药2g)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或间歇应用,有一定效果,但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良者不宜采用。D-盐酸青霉胺对硬皮病有一定效用,每日1g,分3~4次内服,连服2~3周。在服用过程中,本药对肾可有刺激,并能抑制骨髓,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硬皮病病情进展,以及伴关节,肌肉和肺部等器官系统表现者,谨慎试用有助于促使病情缓解。一般常先用强的松每日30mg口服,以后渐减至每日5~10mg的维持量。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每日75~100mg,需注意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肝功能等情况。近来报道秋水仙碱每日1~1.5mg,连服数周至数月,有使皮肤变软,活动度增加,食管蠕动恢复之效。
本病按中医辨证,对于以肾阳虚表现为主者,治疗原则是壮阳通络、活血软坚,常用方药如仙茅9g,仙灵脾9g,鸡血藤30g,丹参9g,当归9g,红花6g,桂枝6g,川芎6g,落得打12g,郁金9g,生熟地各9g。对于虚损现象不显,仅有硬皮病表现或伴有肢端动脉痉挛现象者,以调和气血、兼祛风湿为治则,常用方药如党参9g,熟地12g,鸡血藤30g,川芎9g,红花6g,郁金9g,威灵仙12g。
如服用复方煎剂不便或硬皮病处于稳定或巩固阶段者,可以服用中成药,如全鹿丸或右归丸日服3次,每次6g;舒筋活血片日服3次;每次5片。以上两种成药可视药源情况任选一种内服。
其他如封闭疗法,物理疗法(包括音频电疗、按摩、热浴)等亦可试用。辅佐药物如复合磷酸酯酶片,日服3次,每次3~5片;维生素E,日服3次,每次20~50mg;丙酸睾丸素肌肉注射,每周2~3次,每次25mg; 以及血管扩张剂如妥拉苏林25mg,每日3~4次,或苯苄胺25mg,每日3次,均可视具体情况适当配合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