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摘要: 在地球上一定地区,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少,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和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在地球上一定地区,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某种化学元素过多或缺少,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和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现已明确能引起动物及人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元素有10余种,如碘、氟、砷、硒、钼、钴、铜、镍、铅、硼等。这些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它们有的是人体生理过程中所必需的激素、酶和维生素等的组成成分;有的对这些物质的作用有重大的影响;有的是人体组织或器官不可缺少的成分。因而这些元素的过多或缺少,可给人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甚至引起某些地方病。其中最典型、分布最广的是地方性甲状腺肿 (见“地方性甲状腺肿”条)和地方性氟中毒(见“地方性氟中毒”条)其他有慢性砷中毒(见“砷污染”、“黑脚病”条)、慢性硒中毒、慢性钼中毒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般具有下列特点,有明显的地区性;病情与当地的土壤特点、地质地貌等条件有一定关系;环境中土壤和水以及动、植物体内某些化学元素明显地增多或缺少;脱离该环境的影响,疾病即可停止恶化或有明显减轻。

慢性硒中毒是当地土壤和水中硒的含量过多引起的。植物对硒有特别的吸收作用,人体摄入的硒几乎全部来自食物。一般认为土壤中硒的含量达0.5ppm,植物中的含量达5ppm时即有可能发生慢性中毒。动物(牛、羊)慢性硒中毒的表现有: 体重减轻、脱毛、倦怠无力、骨、关节、皮肤病变以及脱蹄等。当地的居民则可有: 牙齿釉质破坏、贫血、营养不良以及慢性关节炎等,我国湖北省鄂西自治州有过本病的报道。水和土壤中缺硒可引起动物(羊、牛、马、鸡、猪)的白肌病,我国西北、东北的一些地区即有此病。

土壤和植物中钼含量很高的地区 (如苏联的阿美尼亚地区,居民每日摄入钼量为10~15mg),居民可发生地方性痛风。土壤及动物、植物体内缺钴的地区,牲畜(反刍动物)可发生地方性贫血。钴过多的地区,动物维生素B12的合成增强,引起红细胞增多症。水中铜缺乏的地区,可引起人畜贫血。此外,病因还未确定的克山病、大骨节病,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是属于缺硒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或受地球化学条件影响的疾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防治,最主要的是查明原因,从治本方面着手,如经查明是由于饮水源中某种元素的过多或缺乏所致,则应另选择合符饮水水质要求的水源;其次是开展地方病普查工作,分别对各种病人进行治疗,或给于当地居民补充所缺乏的化学元素,如用供应含碘食盐的方法,预防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生。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181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