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由于较长时间的寒冷和潮湿刺激引起的阻性充血性红斑。与患者的个体素质、周围血循环不良及各种慢性恶病质有关。多见于儿童、青年女性或久坐不动、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者。当手指、手背、脚趾、足跟、鼻尖、耳轮、耳垂等处受凉后,局部发生紫红色水肿性斑,边界不清,触之较冷,压之易退色,去压后红色恢复较慢,呈局部血流积滞。常对称分布,有痒、胀和烧灼感,于受热后或天气转暖时尤为明显。重者可发生水疱和出血性大疱,破后可形成溃疡,至春暖时自愈,遗下色素或疤痕。病程较慢,春暖始愈,入冬又复发。
发病后应保持患处温暖、干燥、避免受伤,避免火烘或热水浸泡。初期病例试行冷温交替浴可能有效,即将患冻疮之手足浸于温水中2~3分钟或更久,再浸入冷水中30秒~1分钟,每日二次,浸的时间逐步加长。早期可用70%蜂蜜及30%生猪油软膏厚涂于患处,每日一次,或外用辣椒酊(樟脑3g,新鲜红辣椒5~10g,甘油30ml,樟脑酊加至100ml),每日2~3次。破溃渗液时,先用3%硼酸水湿敷,渗出好转后再外敷10%鱼石脂软膏。预防措施是在严冬季节保持手足干燥,注意保暖。平时参加体育锻炼和劳动,特别是手足的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