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A缺乏症 维生素A缺乏症系由机体摄取的维生素A量不足而发生的慢性皮肤病和眼病。其特征为皮肤干燥、角膜软化和夜盲。祖国医学称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眼病为“雀目”或“鸡盲眼”,约在1300年前,孙思邈即采用羊肝治疗雀目。1930年,此病由Frazier和胡传揆等在当时我国士兵中第一次发现。作者于1936年在上海某地毯工厂的青年工人中发现了六、七名。1943年,在重庆第一保育院的400余儿童中,发现有46%发病;在1950年检查数以千计的核黄素缺乏病员中,只见二、三例。在日常临床工作中(每日门诊平均在600人以上),极少见到。
维生素A缺乏的原因,可能为下列之一种或数种: ①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此为大多数发病的主因; ②胃肠吸收障碍,如常服石蜡油者影响维生素A原的吸收;③消耗或损失过多,如因腹泻或其它疾病; ④需要量增加,如劳动强度增加; ⑤肝功能先天性缺陷,不能利用维生素A原,亦不能贮藏维生素A; ⑥由于感染,使维生素转化功能受阻。
维生素A缺乏,使表皮基底层的细胞发育受影响,产生增殖和角化过度,特别在毛囊口,形成角化毛囊丘疹;由于汗腺和皮脂腺萎缩,使皮肤干燥,头发枯槁脱落,指甲变脆; 由于结膜角化,使分泌粘液的细胞功能活动受阻,产生干眼病。脱落的上皮细胞将排泪管阻塞,使泪液分泌更少,眼更干燥,以后发生角膜软化病; 由于维生素A是感光色素视紫红质的组成部分,其不足使视网膜中感光色素再合成减少,引起夜盲和视力障碍。上呼吸道粘膜细胞角化,分泌减少,易造成继发性上呼吸道感染。
开始时,皮肤逐渐显得干燥,以后在上臂及股外侧,出现少数散发的角化性毛囊丘疹。日久,丘疹逐渐增多,密集而均匀地分布于四肢伸侧、臀部和背部两侧。重者整个背部、颈部、甚至面部亦可累及。丘疹呈圆形或圆锥形,针头大小,带暗棕色,其中心有尖细的角质栓凸出皮面,触之如棘刺,将其除去后,遗下小窝,又可重新长出。其基底及外围皮肤正常,无炎性反应,亦无明显主觉症状。头发比较干燥,失去正常的光泽和滋润,间有轻度弥漫性脱落,产生早秃现象。指甲亦不如正常光亮,可有纵嵴、横纹、点状小窝或变脆,近端尤著。全身出汗减少,产生或多或少鳞屑,触之粗糙,即皱褶处亦不如正常滋润。
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干眼症、角膜软化症、结膜干燥症(Bitot斑)或夜盲,重者可导致失明。个别病例,只发眼病,伴皮肤干燥,而无刺状毛囊角化丘疹。有不少患者可伴发口角炎。病程慢性,常累月经年不愈,除夜盲影响夜间视力外,一般不影响健康。患者对暗适应较正常人差,血浆内和肝内维生素A值低于正常。
组织病理示上皮细胞变性及角化增加。此种病变不限于皮肤,可累及角膜、视网膜、腺体、呼吸道等外胚叶组织。在表皮为角化过度,特别是毛囊上皮细胞,在毛囊上部填塞着环层角化细胞形成的大角质栓,使其显著膨胀,其中常有蜷曲的萎缩毛发,皮脂腺小叶缩小,汗腺萎缩,其分泌细胞变平。在严重病例中,汗腺发生角化组织间变。
根据皮肤和眼部临床特点,一般诊断不难。如有怀疑,可作对暗适应检查和血浆维生素A含量测定。须与鉴别的,有以下三种病: ①毛发角化病(keratosis pilaris):常见于青年男女,皮肤主要见于上臂和股外侧,眼部不累及。②毛发红糠疹: 密集的毛囊角化丘疹发生于成片的红色炎性皮肤上,分布于四肢伸侧、颈部和躯干。如见于第一指节伸侧,具有特征性。③小棘苔藓: 主要为发于颈部及臀部外侧的成片密集毛囊角化丘疹,无炎性反应。
防治要根据病因作对症处理。调整食物,食维生素A丰富之食物,特别是肝类,其次为胡萝卜及其它含黄色素或叶绿素较多的食物。给维生素A快速疗法是肌肉注射10万u水混合的维生素A,次日起,给以含有或不含有维生素E的油剂维生素A 10万u,每次服2.5万u,每日3~4次,小儿半量。给蛋白质,维生素A缺乏者常伴蛋白质供应不足。治疗后症状于一月内好转,3~4月后消失。
维生素A过多症 此病少见。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在儿童中常为口服维生素A的剂量错误,突然口服大剂量维生素A后发生。在成人中,在偶食鲨鱼、熊或狍子肝后发生,同食者共患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头昏。次日可能发生非常广泛的皮肤脱屑。慢性者,主要发生于幼儿中,由于多服维生素A所引起,如长期每日服用维生素A超过10万u甚至5万u即可发生嗜睡、纳差、失重、皮肤干燥和弥漫性毛发脱落,尚有关节痛、骨痛和压痛等。只要不继续服用维生素A,即可自愈而不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