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三硝基甲苯中毒

三硝基甲苯中毒
 
摘要: 三硝基甲苯[CH3C6H2(NO2)3] 简称TNT,为淡黄色针状结晶。 分子量227.13, 比重1.66, 熔点2℃, 15℃时开始分解,295℃时爆炸。难溶于水,易溶于脂肪、乙醇、乙醚及丙酮等有机溶剂。用作炸药(俗称黄色炸药),制造各种炮弹或其他爆炸材料。

三硝基甲苯[CH3C6H2(NO2)3] 简称TNT,为淡黄色针状结晶。 分子量227.13, 比重1.66, 熔点2℃, 15℃时开始分解,295℃时爆炸。难溶于水,易溶于脂肪、乙醇、乙醚及丙酮等有机溶剂。用作炸药(俗称黄色炸药),制造各种炮弹或其他爆炸材料。

三硝基甲苯主要以粉尘及蒸气状态经皮肤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在现有生产条件下,TNT作业工人的皮肤污染十分严重,经皮肤吸收是引起TNT慢性中毒的主要原因。TNT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认为经代谢后以原形及氨基类代谢产物(主要为2,6-二硝基-4-氨基甲苯)经尿排出。

TNT产生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晶状体、肝脏和血液系统。TNT可直接或通过血行间接进入眼前房液,使晶状体的可溶性蛋白发生变性混浊而引起中毒性白内障,此为TNT作业工人最常见的早期特异性体征。接触高浓度TNT时可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时间接触低浓度TNT可发生慢性中毒,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口苦、恶心、右季肋部疼痛,尿色深,口唇轻度紫绀。尿中可检出2,6-二硝基-4-氨基甲苯。

临床上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①中毒性肝炎。发病缓慢,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肝肿大,质软有压痛或叩击痛,肝功能异常,其中S-GPT和TTT增高者较多见,黄疸极少出现。缺乏特异指标,诊断有一定困难。②中毒性贫血。常见者为低色素性贫血,有时可见点彩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大小不等,并可检出赫恩小体。③中毒性白内障。开始,晶状体周边部呈点状环形混浊,楔状排列,楔底向外,此时一般不影响视力。当病变发展至晶状体中央部,出现环形混浊时才影响视力; 周边部与中央部混浊聚合时,视力明显下降。发病与工龄、工种等职业因素密切相关。皮肤接触三硝基甲苯,局部可发生黄染及皮炎,大多数患者继续接触能逐渐适应,皮疹可消退。

诊断应根据接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参考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综合分析。

急性中毒时使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慢性中毒时对症治疗。白内障目前尚无特异治疗。

使用三硝基甲苯的工厂和作业应着重防止皮肤污染,工人应穿工作服,班后彻底淋浴。

车间空气中三硝基甲苯(皮) 最高容许浓度为1mg/m3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58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