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摘要: 环境毒理学是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生活环境 (空气、水、土壤等)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环境毒理学为制订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它是环境卫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毒理学是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生活环境 (空气、水、土壤等)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环境毒理学为制订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它是环境卫生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根据人体接触的方式和条件,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①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弱、病、幼及孕妇等敏感人群。②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特别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期(甚至终生)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对机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③研究毒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有: ①研究环境毒物及其在环境中转化产物的毒性以及剂量一反应关系。一般应先掌握其理化特征,然后根据需要和要求,主要采用动物实验进行各种毒性试验,测定其急性、亚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以及多种有害物质共同存在时的联合毒性,从剂量一反应关系中得出对机体作用的安全界限(最大无作用水平),为制订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②研究环境毒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毒作用机理,探求其对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反应指标,预测其对健康的潜在危害,以便及早防治。③研究环境毒物对机体的作用条件。环境毒物对机体的作用可受到许多条件的影响,除主要通过动物实验外,还应结合人群现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以观察环境毒物在环境中的浓度、分布、变迁、侵入方式、接触时间及其他作用条件对机体反应的影响(见“环境流行病学”条)。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动物实验研究法。由于人群接触环境毒物往往是微量和长期的,一般不易察觉其危害,应用动物实验,可从生长发育、死亡率、生化、病理组织、免疫、同位素示踪、酶化学、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由器官水平、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探索环境毒物对机体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新化学物质尚未进入环境前的研究更为合适。但动物与人毕竟有一定差异,有些环境毒物对人有毒作用,但在动物身上不能复制。因此,在可能条件下,动物实验需与现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估价。

环境毒理学今后的发展趋向是: ①进一步研究多种环境毒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共存时的相加、协同或拮抗等联合作用(见“环境毒物的联合作用”条)。②研究环境毒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的毒性作用,以及对毒性作出全面评价。有些毒物本身对人体的毒性较小,但在各种环境因素(温度、日光、微生物等)的影响下,可形成毒性更高的转化产物。如已证实无机汞在水底质环境中可经生物转化成毒性更高的甲基汞,并能通过生物富集增加其危害性。③深入研究环境毒物的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及其对人体遗传过程的影响。如改进试验方法,探求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的机理,致突变与致癌的关系,以及人类某些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深入研究环境毒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的关系,从中找出规律,以便从化学结构预测其毒性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环境毒物对机体的神经机能和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而且此种变化往往出现在其他毒性表现之前(见“环境污染与免疫”条),因此有必要把这些影响作为一种早期观察的敏感指标进行深入研究。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908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