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蛙粪霉菌病

蛙粪霉菌病
 
摘要: 蛙粪霉菌病系由接合孢子菌纲的蛙粪霉菌侵入皮下组织引起,好发于臀部和四肢近端,间或侵入内脏,主要见于热带及亚热带,患者男多于女,儿童和青壮年占多数。

蛙粪霉菌病系由接合孢子菌纲的蛙粪霉菌侵入皮下组织引起,好发于臀部和四肢近端,间或侵入内脏,主要见于热带及亚热带,患者男多于女,儿童和青壮年占多数。本病又称皮下组织型藻菌病,1956年首次在印度尼西亚被发现,以后印度、缅甸、伊拉克及非洲的乌干达等许多国家也有报告。我国1972年秦启贤等首先在上海发现,病人系江西农民,经治疗全愈。

蛙粪霉菌存在于土壤、腐败植物及两栖和爬行动物如青蛙、蟾蜍和蜥蜴的肠道内,昆虫亦可带菌,但对它们都不致病。人因接触带菌的泥土、蛙粪、腐烂植物,甚至被虫咬、病菌进入人体皮肤、特别当皮肤破损时更易招致感染,随后通过直接蔓延和沿淋巴管向周围传播。马也可被感染,但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尚无直接传染的报告。

症 状开始在臀部、大腿或上臂产生皮下结节、不红、不痛。在发展过程中,许多结节融合成斑块、斑块外围再产生新的结节,不断蔓延扩大,甚至超过臀部面积的1/2,大腿或上臂的2/3。斑块边缘清楚,无水肿,无压痛,不溃破。如与皮肤粘连,则呈暗红色,但不与皮下肌腱粘连,因此可以推动。近部淋巴结可肿大,肌肉和内脏亦可被侵犯。除四肢近端外,颈、胸、背亦可发病。主观感觉轻微,一般无全身性症状。

皮下组织显示嗜酸粒细胞肉芽肿,在病变内可见单根、粗短、薄壁、分隔或不分隔及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HE染色淡,菌丝外围3~5μm宽的嗜伊红样物质,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脓液或穿刺液直接镜检可见单根、粗短、薄壁、不着色和分隔的菌丝。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25℃或37℃,2~3天开始生长,初为白色,蜡状菌落,以后中央隆起,产生不规则摺叠,外围有少数放射状沟纹,边缘平滑或深入培养基内。菌落颜色随培养时期增长而加深,由白色淡黄至灰黄或灰黑色,日久表面可产生一层绒毛状菌丝。本菌不耐低温,不宜冰箱保存。

镜检可见菌丝和有性与无性生殖孢子。菌丝分隔,5~20μm宽,粗细不规则,孢浆常集中在分隔两侧,孢壁薄,分支少。在条件适宜时菌丝末端肥大或在分隔两侧形成龟嘴。无性生殖为分生孢子,20~45μm直径,为单细胞,由菌丝末端肥大形成,有时分生孢子再分裂,类似孢子囊,继续在两栖或爬行动物肠道内繁殖。条件不适宜时形成厚壁孢子。有性生殖为接合孢子,两个带龟嘴的细胞通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30~50μm直径、圆形、厚壁的孢子。在条件适宜时产生芽管,形成菌丝,不适宜时形成厚壁孢子。

常见的致病菌为固胞蛙粪霉菌,通过菌落特征,无臭、25℃生长较好、接合孢子壁光滑等特征而鉴定。

诊断儿童或青壮年四肢近端特别大腿或臀部的不红、不痛、不破的肿块,应考虑蛙粪霉菌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但检查阴性不能除外。鉴别诊断首先应与虫霉菌病鉴别,后者多见于成人(20~40岁)的鼻面皮下组织包括鼻腔、鼻窦、咽喉,但很少波及下唇。鼻腔呈息肉样,皮下为结节或肿块,界限清楚,不溃破,感觉轻微。由虫霉菌属的冠状虫霉菌引起,通过直接蔓延或淋巴传播。保护皮肤,避免损伤包括肉眼不能见的轻度损伤,是预防发病的重要措施。碘化钾,咪康唑制剂,两性霉素B及5-氟胞嘧啶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一般经过3月的治疗可以全愈。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876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