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萎缩为局限性的皮肤萎缩、松弛,表面有皱纹。原因未明,多见于20~50岁妇女。本病分两型:① Jadassohn型斑萎缩:初起时为0.5~1cm大之圆形、卵圆形红斑,可缓慢扩大至2~3cm直径,经一定时期后,红斑逐渐消退,局部皮肤萎缩、变薄、表面有皱纹,皮肤松弛,稍高出于皮面或轻度凹陷,指压有进入孔穴感,松手后恢复原状。无任何自觉症状。好发于躯干、四肢,面颈部很少受累。通常为多发,分布略对称,不同发展阶段之皮损可同时存在。极少数病例初起时呈荨麻疹样皮损,经数次反复后出现消退,最后萎缩。常见于四肢、颈部,称Pellizari型。如先有水疱形成时称Alexander型。②Schweninger Buzzi型斑萎缩:其特征为皮损出现时即萎缩,无前驱炎症表现,其他与Jadassohn型同。此外斑萎缩亦可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如梅毒、结核、红斑狼疮、扁平苔藓、蕈样肉芽肿及限局性硬皮病等。可根据病史与原发性斑萎缩相鉴别。
组织病理示真皮弹性纤维断裂、减少或消失,有时可有胶原纤维肿胀,均质化。Jadassohn型早期有炎症改变时,真皮小血管周围可有淋巴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真皮水肿。无特殊治疗,Jadassohn型斑萎缩之炎症期可试用青霉素治疗,但疗效不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