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是用纺织的坯布进行练漂、染色印花、整理及包装的工作过程。
练漂是将坯布在印染前进行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等过程。烧毛是用火焰烧去布面上露出的纤维绒毛。退浆是用碱、酸或酶的溶液清除布上的浆料,最后用水洗净。煮练是用碱剂去除织物上的脂肪、果胶、含氮物质等,最后再经水洗。漂白是利用次氯酸钠、双氧水、亚氯酸钠等氧化剂,清除坯布上的天然色素,漂白后用水充分清洗、干燥。棉织物及其混纺物经漂练后,一般需要丝光,即用浓烧碱处理,使纤维膨胀,并施加适当张力,使纤维在物理、化学和结构方面起变化以增加着色性能。
染色是用染料将织物染成所需的花色。染色有吸尽染法和轧染法两种。轧染法要经过汽蒸、皂洗、水洗、烘干等过程。常用染料有还原染料(士林染料)、冰染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碱性染料(阳离子染料)、分散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含有三聚氯氰或乙烯砜活性基团)等。已知毒害较大的染料有苯胺黑染料、硫化染料以及冰染染料。
苯胺黑染料是用苯胺、盐酸、氯酸钠(氧化剂)及硫酸铜或黄血盐(催化剂)配制的。调制时先将盐酸加到苯胺内,成为苯胺盐,再与其他原料调配。
用硫化染料时需加入硫化钠,以便染料溶于水中;在此过程中有少量硫化氢放出。
不溶性偶氮染料绝大多数是由芳香胺类经重氮化后与酚类(打底剂)偶合而成。因此,重氮化和偶合是合成不溶性偶氮染料的两个主要反应。
芳香胺的重氮化,用盐酸(或硫酸)及亚硝酸钠配制。重氮化过程中,由于亚硝酸分解,可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打底剂包括酚类、萘酚及其衍生物。使用时先将棉布在轧染机上用打底剂浸渍、烘干,该步骤称为打底。然后在连续染色机上经过重氮化物溶液,此时偶合剂与重氮化物作用,在棉布上形成不溶性偶氮染料,最后用冷水或热水洗布、烘干。重氮化是在0~2℃的低温条件下进行的,故又称冰染染料。
印花是首先按照花样设计要求雕刻花筒(或制网板),另将染料(如活性染料、冰染染料等)调配成印浆,然后上印花机印制。常用的有辊筒印花机及筛网印花机。印制好的布匹再经干燥、汽蒸、水洗、皂洗等过程。
近年发展的转移印花是先将染料(如分散染料等)印在纸片上成为转印花纸,然后将转印花纸紧贴织物,通过加热加压(正压或负压),使染料转移到织物上。
染成后进行物理整理、化学整理(树脂整理等)及检验,然后包装。
印染工业中的职业危害主要有高温、高湿、染料中毒。
在烧毛机周围气温较高,需采用隔热和通风降温措施。煮练、漂白、干燥、染印等过程,相对湿度大于80%,夏季气温可达40℃以上,所以漂染过程多采取连续自动化生产方式,同时加强自然通风。干燥、染印、蒸化均采用密闭及局部抽风或送风装置。
用次氯酸钠漂白及最后酸洗处理过程,均有氯气产生。常熟市1957年报道三名慢性氯气中毒,就是由于用次氯酸钠漂白时产生的氯气引起的。染色过程接触强酸强碱可引起皮炎和化学性灼伤。其蒸气对眼及上呼吸道粘膜均有刺激。在调配苯胺染料、使用苯胺染布或印花、干燥或蒸化以及在碱液中洗涤和用铬处理过程中,均可接触苯胺或其蒸气。使用不溶性偶氮染料时,在重氮化过程中,可吸入氮氧化物。手工调配某些染料时,可发生接触性皮炎。经常用手接触硫化物,使用铬盐、有机溶剂可产生皮炎。应注意苯胺类染料、荧光增白剂的致癌作用。天津市染化工业生产和使用联苯胺已有三十余年历史,到1978年为止已发生膀胱癌20例。他们均接触过联苯胺,发病潜伏期在15年以上。国外报道平均发病率为26.2%,值得注意。因此,染料配制时应有必要的防护措施。在各种印花、染色、练漂、烘干等机器上安装隔热排气罩,以利降温及排毒。注意加强对眼睛和手的个人防护; 过敏者应调离工作。
此外,在雕刻印花滚筒、印花以及检验等过程中可产生视力紧张,应注意合理的照明设施及必要的工间休息制度。(赵宗群)缫丝作业劳动卫生
缫丝是丝绸生产第一道工序。蚕茧经过选茧后送入煮茧机,在沸水中溶解茧的丝胶元。然后移至索绪锅(槽)内,用刷子抽出蚕茧的丝纤维头。这一工序称为索绪。再移至缫丝锅(槽)内,将7或9个茧的丝纤维头并在一起,牵引成一股生丝,绕在旋转的小籰上。如丝纤维中断或抽完,则随时添补,称之为添绪。已抽完丝纤维的茧,则从缫丝锅中取出,经剥茧机剥去残存的丝后,排出作为饲料、肥料。小籰上的生丝再在沸水中脱胶,绕到大籰上,取下即为成绞的生丝,称为捻丝。缫丝工序至此完成。最后经检查定级及包装。
从事缫丝作业者几乎全为女工。在索绪、添绪等操作中,两手手指及近指根部的手掌须经常接触热水,皮肤处于潮湿状态。旧式缫丝是高温缫丝,索绪锅水温80~90℃,缫丝锅水温45~60℃,有的亦达80~90℃。据1954年杭州调查,高温缫丝女工绝大多数的手部皮肤发白、肿胀、变软,皮纹加深; 33~54%的女工手部皮肤还有红斑、水泡、剥蚀、糜烂、慢性脱屑、角化、粗糙,或有湿疹样皮炎,往往极痛。少数人还可蔓延到腕部、前臂,或出现指甲甲床变化。5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改为低温缫丝,索绪锅水温不超过60℃,缫丝锅水温30~45℃。缫丝女工除在工作结束前可见到指间皮肤发白、变软,及少数人有小水泡外,严重的皮炎已不再见到,因此水温过高显然与缫丝女工手部发生皮炎有关。水温愈高,危害愈大。
国外曾报道捻丝女工因接触生丝可能引起变态反应;还有报道缫丝女工扁桃体炎发病率比一般人为高,但国内未见此类报道。
预防手部皮炎的重要措施是控制缫丝锅的水温,并尽可能减少手与水及水中蚕茧、丝纤维接触的机会。索绪锅、缫丝锅的水要经常更换。车间要有良好的洗手设备,便于工人经常保持手部皮肤清洁、干燥,工作完毕后可用稀醋洗手,涂擦水杨酸酒精或樟脑、安息香酊、氧化锌、凡士林油膏,均有一定的效果。
应降低缫丝车间的温湿度,并应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照明设施。应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注意有无皮肤过敏史和皮肤疾患。此外,还应注意缫丝机运动部分的安全防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