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中毒性溶血性贫血

中毒性溶血性贫血
 
摘要: 中毒性溶血性贫血是化学毒物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超过骨髓补偿能力所产生的贫血。主要由红细胞代谢障碍、膜的缺陷或血红蛋白异常等所致。

中毒性溶血性贫血是化学毒物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超过骨髓补偿能力所产生的贫血。主要由红细胞代谢障碍、膜的缺陷或血红蛋白异常等所致。按发病机理,可把引起溶血的毒物分为两大类: 氧化剂类毒物和非氧化作用的溶血性毒物。氧化剂类毒物可直接或间接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产生赫恩小体,最后导致溶血(参见“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非氧化作用的溶血性毒物不少是通过免疫机理 (极大多数为变态反应Ⅱ型,即溶细胞或细胞毒型)破坏红细胞,其中以药物为多见,如甲基多巴、大剂量青霉素及奎尼丁等。在职业中毒范畴,砷化氢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其发病机理可能由于砷化氢的非极性和在有机溶剂中的可溶性,使它具有容易通过生物膜的作用而严重破坏红细胞。近年来又有人提出砷化氢可能通过对钠-钾泵作用或渗透压的干扰而引起溶血。此外,铜和硫酸铜中毒也都可引起溶血,但机理还不清楚。

中毒性溶血的诊疗原则与非职业性疾病相类似。某些遗传性缺陷患者(例如红细胞6-磷酸葡糖脱氢酶缺乏症、地中海贫血及不稳定性血红蛋白病等),接触溶血性毒物尤其是氧化剂类,较正常人更易发生溶血反应,而且程度往往很严重。这类遗传缺陷症应作为接触溶血或可疑溶血毒物的绝对禁忌证。

急性溶血性贫血,早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以保护红细胞,减少其聚集,避免破坏。如有血管内溶血,给予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以减少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并可给予糖皮质激素,一般用地塞米松。如吸入毒物,尤其是砷化氢量较大,溶血出现迅速且较重者,可考虑及早换血。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及早使用透析疗法。其他对症治疗,如治疗高钾血症,防止水肿,预防继发性感染,保护心肝等重要脏器。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292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