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足即足弓塌陷,或称平足,是儿童中常见的姿势缺陷之一,它影响走路的能力和身体的姿势。足弓塌陷有两种,一种是横向的足弓塌陷,另一种则是纵向的塌陷,本条主要叙及后者。
足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足弓如拱形建筑,可承担较大的重量; 足骨有许多关节,能藉以分散身体的重量于各点,具有良好的弹性及缓冲震动的作用。足弓这一弹性结构,可使人站立和行走时身体保持平稳,并保护足以上各关节及各内脏器官免受震动的冲击。足弓靠许多韧带、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的紧张联系维持,其中跖长韧带及跖侧深层的韧带起主要作用。而起自小腿近侧端,沿内外两侧移行于足的跖侧面,抵止于跖骨底及骰骨的一些肌肉,积极加强足弓,不使韧带拉长。
正常足弓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可使人体正常地从事各种劳动活动。足弓下塌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扁平足,不仅使下肢的支撑功能降低,还可使脊柱及全身的姿势发生改变,使整个运动支撑功能下降,甚至对身体总的功能状态也有一定影响。
扁平足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异常改变,当维持足弓肌肉的力量不适应所承担的重量,或不适应体重的增加时,则出现足弓下塌。不会站立的婴儿,其骨胳肌肉软而无力,足部脂肪丰满,因而多为扁平足,这在卫生学上无任何意义。会站立的婴儿,较长时间站栏,过早下地行走,可能是发生扁平足的原因。随年龄的增长,足弓逐渐形成,但足部肌肉发育薄弱的儿童由于长时间从事立位劳动,负重过大或过长时间的走路等,常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扁平足。青春期,由于生长发育迅速,足部肌肉的力量有时不能适应体重的增加,可出现扁平足或使扁平足加重。如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增强足部肌肉和韧带的力量,则可避免扁平足的发生。但过重的体育锻炼量也会产生扁平足。尚有一类扁平足是先天性的,或因某些疾病所引起。
儿童少年的扁平足,一般无不适感,仅在检查时被发现,多属轻度,如及时采取措施很易矫正。随年龄增长,有的足弓下塌程度加大而有不适感。临床上对既有扁平足体征,又有主观感觉不适的称平足症。平足症早期在舟骨结节处略有肿胀和压疼,跑跳和走路后,局部症状加重。严重时,每当站立或行走,足部疼痛即明显加剧,并伴有膝关节、腰部的不适及足和小腿水肿等。
扁平足的检查方法如下: 双足踩滑石粉后,踏上黑色平板,留下足迹。沿足迹内侧画一切线。空白区的宽度与足迹最窄区宽度之比: 正常足应为2:1左右,轻度扁平足约为1:1,中度扁平足约为1:2,重度扁平足的足弓则完全消失。这是最简易的检查方法。为收集与保存资料和进行观察动态,常用纸印法: 双足踏过浸以10%氯化高铁溶液的纱布棉花后,再踩在预先刷过10%鞣酸酒精(或10%亚铁氰化钾溶液)并已晾干的白纸上,踩时注意双脚不能左右晃动,踩后的纸上便显出蓝黑色足印。沿足印内缘画一切线(第一线),再自中趾中心到足跟正中画一连线(第二线),两线相交形成一角,再画出该角的等分线 (第三线)。这三条线将足印图划分成内侧部分、中间部分及外侧部分(图)。正常足弓内缘应在外侧部分,轻度(Ⅰ度)扁平足足弓内缘在中间部分,中度(Ⅱ度)者足弓内缘在内侧部分,重度(Ⅲ度)者足弓内缘超出内侧部分。假如足印从中间断开,则为高足弓,极为少见。
1.第一线 2.角的二等分线 3.第三趾中心4.第二线 5.足迹内侧线 6.脚后跟中心7.内侧部 8.中间部 9.外侧部
扁平足的分度
据国内几个不同地区的调查(1976~1979),学童中扁平足的发生率为10.3~19.4%。西德1976~1980年期间调查,足弓明显变形占受检学童的31.7%。一般女稍高于男,青春期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青春期开始后又见增加。
为预防扁平足,平时宜适当从事体育活动,尤其足尖活动,如弹跳运动、跳绳、跳远、跳橡皮筋、爬竿以及踮足尖的舞蹈等; 长时间站立劳动或长时间走路时,中间要适当休息; 避免负荷过重的劳动。扁平足矫正体操有一定作用,它包括用足尖、足外缘、足跟走路; 坐在椅子上用足跖滚动体操棒; 用两足抱球等动作。有症状者可每天进行按摩,并用热水洗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