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是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使人不舒适、厌烦、以至难以忍受的声音,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各种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生产环境中由生产性原因所产生的几乎一切声音均可称为生产性噪声 (在工业生产中又可称为工业噪声)。
物体振动产生振动波,振动波由发生源通过介质向外传播、传到人耳,在一定的频率和强度下,能引起音响感觉的称为声波,低于及高于此频率范围,则不引起音响感觉,分别称为次声波及超声波。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在常温下为344m/s。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可被吸收、反射或绕射,由于声波的干涉作用可产生驻波。声波的强度随着与声源距离的增大而衰减。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对空气造成一定的压力称为声压,声压使空气分子时而变密,时而变稀,密时压强大,稀时压强小。声波压强的大小与声波振幅(即波幅)的大小有关,振幅大者压强大,振幅小者压强小。声压大则音响感大而强,声压小则音响感小而弱。表示声波压强大小的单位为Pa (N/m2)。对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压为2×10-5Pa,称为听阈声压。声压增大至对人耳引起疼痛感觉时(2×10Pa),称为痛阈声压。从听阈声压至痛阈声压的绝对值相差100万倍,为测量方便起见,常用对数尺度的分贝(dB)来表示。分贝本为一个无因次的单位,广泛应用来表示声学、电学等科学技术中的一些单位。当用来衡量声压的强度时,称为声压级或声级,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Lp为声压级(dB),P为被测声压(Pa),P为基准声压。即以频率为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压(2×10-5Pa)为基础,与被测声压的比值的对数再乘以20定为声压级,单位为dB。如普通谈话的声压级为60~70dB,印刷机的声压级为85~90dB,织布机的声压级为100~105dB,由上式可看出声压级变化20dB相当于声压值变化10倍,声压级变化40dB相当于声压值变化100倍。
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每秒振动的次数(赫,Hz)。引起人耳音响感觉的振动频率为声频,范围为20~20,000Hz。频率的大小决定音调的高低。纯音是单个频率的声音,如音叉或测听仪发出的声音。在实际生活和生产环境中产生的多属复合音,由多种频率的纯音组合而成,噪声即属此类。测出复合音中各种频率声音的强度,按频率大小分段排列并绘制出曲线即为频谱曲线。根据频谱特点可分低频噪声(主成分300Hz以下,中频噪声(300~800Hz),高频噪声(主成分800Hz以上)。
人对音响的感觉不但和声压有关,而且也和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同时,音响感也不同。结合不同声压和不同频率的声音,测出人的主观音响量,称为响度。以1000Hz的纯音作为基准音与其他不同频率的纯音比较,达到主观感觉与基准音具有同样音响感时,则此基准音的声压级,就定为该纯音的响度级,单位为phon。将各种声频的同一响度级绘制成曲线称为等响曲线。声级计中计权网络的设计是以等响曲线为基础的,A、B、C各网络分别为模拟人耳对40、70和80phon纯音的音响感。A网络测的声压值最接近人耳对声音的感觉特性。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A声级做为噪声测量和评价的指标。
生产性噪声由于产生的动力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①机械性噪声,是由机械的撞击、摩擦和转动等而产生,如织布机、球磨机、电锯、锻锤等的噪声; ②空气动力性噪声,是由气体压力发生突变引起气流的扰动而产生,如通风机、汽笛、喷射器等的噪声。生产性噪声可分为连续噪声和间断噪声; 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 (冲击噪声)。
生产性噪声由于发生源的性质、分布和数量及防护措施的有无和效果等因素的不同,在各种作业环境中其强度和频谱特性可有很大差异(见表)。
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其危害的有
某些噪声源的声级和频谱特性*
噪声源 | 声级dB(A) | 频谱特性 |
晶体管装配,真空镀膜 上胶机、蒸发机 针织、挤塑机 机床、铅印机、折页机 梳棉机、拼条机、轧钢机 细纱机、轮转印刷机 织毛机、鼓风机 织布机、电鉋机 电锯,喷砂机 振捣台,振动筛 球磨机、制砖机 风铲,风铆机 | 75以下 7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30 | 低中频 低频 宽带 高频 中高频 高频 高频 高频 高频 高频 高频 高频 |
*北京噪声标准科研协作组1977年资料。
关因素,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声压)的大小、频率的高低和接触时间的长短,一般认为强度大、频率高、接触时间长则危害大。其他如噪声的特性 (连续噪声或脉冲噪声)、接触的方式(连续或间断接触)和个体敏感性也有关,脉冲噪声比连续噪声、连续接触比间断接触危害大。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50dB (A)以上开始影响睡眠和休息,特别是老年和患病者对噪声更敏感。70dB (A)以上干扰交谈,妨碍听清信号,造成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意外事故。90dB (A)以上,长期接触会造成听力损失和职业性聋,甚至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听力损失在初期为高频段听力下降,3000~6000Hz处呈“山谷”型下陷,语言频段无影响,尚不妨碍日常会话和交谈; 如连续接触高噪声,病程进一步发展,语言频段的听力开始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即影响听清谈话。当出现了语言聋的现象时,已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其他方面如神经系统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脑电图异常(慢波增多),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心血管系统出现血压不稳 (多数表现增高),心率加快,心电图有改变(窦性心律不齐,缺血型改变);消化系统出现胃液分泌减少,蠕动减慢,食欲下降; 内分泌系统表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功能紊乱,月经失调等。由于爆炸产生的强大声爆能造成听觉器官的严重外伤,如鼓膜破裂,中耳出血甚至内耳螺旋器发生破坏,部分或完全听力丧失,并有耳聋、耳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控制噪声危害可采取下列措施: ①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一项根本性措施。通过工艺改革以无声或产生低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高声设备和工艺。如以焊代铆,压铸代锻造,无梭织机代有梭织机; 加强维修或减掉不必要的部件以减少或消除附件的碰撞声; 机器碰撞处用弹性材料代替金属以缓冲撞击力,如球磨机内以橡胶衬板代替钢衬板,机械撞击处加橡胶衬垫。②合理进行厂区规划和厂房设计。即在产生强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及居民区间应有一定的距离或设防护带; 噪声车间内应尽可能将噪声源集中并采取隔声措施,室内装设吸声装置,墙壁表面装设或涂布吸声材料以降低车间内的反射声。③对局部噪声源采取防噪声措施。采用消声装置以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 采用隔声装置以隔离和封闭噪声源; 采用隔振装置以防止噪声通过固体向外传播。④保护听力。多采用个人佩戴的耳塞、耳罩(用软塑料或纤维棉制作),根据耳型设计的各种大小型号的防音器,隔音效果可达30~40dB。⑤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听力及全身的健康检查,如发现高频段听力持久性下降并超过了正常波动范围(15~20dB),即应采用相应的保护听力措施,防止听力进一步下降。同时应注意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改变。新工人就业前的检查,注意患有听觉器官、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宜参加接触高噪声的工作。注意发现对噪声敏感的人要及早调离。⑥建立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经常进行车间噪声的监测工作,并对产生严重噪声的厂矿、车间进行卫生监督,促其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噪声以符合噪声卫生标准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