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又名玫瑰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面部中央的慢性皮肤炎症,有弥漫性皮肤潮红,伴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多在中年时期发病。病因尚未明了,可能由于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颏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嗜酒、辛辣食物、冷热的刺激、毛孔内毛囊虫的寄生等,可能是其诱因。
病情进展可分三期,但各期并无一定的界限。
(1) 红斑期: 面中央特别是鼻部、两颊、眉间及颏部发生红斑,对称分布,亦有鼻部正常,只发于两颊及前额者。红斑初为暂时性,在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感情冲动以及月经前出现或加重,以后因频繁发作而持久不退。鼻翼、鼻尖及面颊等处可出现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如树枝状分布。面部常有皮脂溢出,毛孔扩大或被皮脂阻塞。
(2) 丘疹脓疱期: 红斑发生后数月或数年,或在红斑发生的同时,面部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和成批的痤疮样丘疹、脓疱、甚至结节,自针头至黄豆大小,常此起彼伏,不断发生,其轻重程度与红斑不完全一致。有的病例,以丘疹、脓疱为其突出损害并有鳞屑者,常可找到毛囊虫。有少数病例可并发结膜炎、睑缘炎、角膜血管形成等。
(3) 鼻赘期: 个别病例在多年后,鼻端皮肤增厚,形成结节状或肿瘤状突起,呈紫红色,表面高低不平,毛囊口明显扩大,皮脂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显著扩张。此外,颏中部,眉间或两耳亦可有类似损害,但较轻。
组织病理变化在红斑期示毛细管扩张,同时可有真皮水肿,结缔组织结构紊乱及血管周围炎症浸润。丘疹脓疱期有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在浸润中有散在小集簇的上皮样细胞,偶尔为结核样结节。脓疱系由粒细胞聚集在毛囊内形成。囊性结节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及异物巨细胞聚集在真皮内形成。鼻赘期则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真皮内皮脂腺增生、毛囊扩大,毛细管扩张,胶原纤维增生、水肿,血管周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甚至毛囊周围有脓肿形成。
诊断要点是发于面中部的充血性红斑,毛细管扩张和成批反复发作的丘疹脓疱,经过徐缓,无明显自觉症状等。应与痤疮、红斑狼疮、酒渣鼻样结核疹及Haber综合征等鉴别。
患者应禁酒及禁食刺激性饮食,纠正胃肠功能障碍,去除病灶,防止便秘,避免局部过热过冷的刺激。局部治疗与痤疮基本相同,常用含有硫黄的制剂如5%硫黄霜、白色洗剂或2%鱼石脂软膏等,应避免使用皮质激素类制剂。此外,可配合以下治疗: ①四环素0.25g每日1次,可连服3~6月; ②氯喹0.25g每日2次,连服2周后减为每日0.25g,共服1~2月,不宜超过3月;③灭滴灵0.2g每日2次共6周,适用于丘疹和脓疱较多者;④鼻旁封闭疗法: 以0.25~0.5%普鲁卡因沿鼻唇沟两侧分四点注入,每点1ml,隔日注射1次,8~10次为1疗程; ⑤鼻部按摩: 以石蜡油或冷霜作为润滑剂,用手指在鼻部向两侧按摩,每晚5~10分钟。
鼻赘期可用外科划切法治疗: 即以特制的平行排列的多层手术刀片,按纵横方向,浅划局部为无数的小方格,以切断毛细血管网,并破坏增生的结缔组织,效果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