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振动的调查包括振动作业的一般卫生调查,振动源的测试和工人的身体检查等。
振动作业的一般卫生调查包括:作业场所的一般调查,产生振动的设备,被加工部件名称和硬度,接触振动工人的劳动强度、作业姿势、工间休息安排情况,是否接触其他生产性有害因素。
尤其要用工时记录法或按产品所需工时法推算工人实际接触振动的时间和间歇时间,应有不同振动强度的接触时间。
要有计划地测定作业场所 (包括车间内外) 的气象条件。测定项目包括气温(℃)、气湿(%)、风速(m/s)。按工人作业场所选择测定地点和测定高度。要同时进行室内外气象条件的测定。
振动源测试包括登记振动工具或全身振动源名称、型号,铭牌记录的工具重量、冲击(或转动)次数、冲击功、出厂日期,工具温度,被加工部件的重量、种类、硬度。
测试时要记录仪器型号,校准值。选择工人实际接触的部位,用专用卡具将测振传感器牢固地固定好,按互相垂直的三轴测试。分别记录。以数值最大轴的数据作评价。
测试时先测振动、总强度,对振动加速度数值最大的轴,应再按倍频程或1/3倍频程分频测量其加速度,以了解被测试工具的频率特点,最后计算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需要时可测振幅。
对全身振动的测量,首先应注意振动的特点。对直线振动,测心脏位置振动方向上的振动加速度。测量点要尽可能选取振动传给人体的部位。要按振动历程了解工人实际接触振动的时间。三轴方向振动同时存在时,要分别测定。记录有效值、即均方根值。
测试振动的同时,要测作业场所内由振动源或工具产生噪声的强度。一般作A声级测定。
工人体检包括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工龄、工种、职业史、实际接触振动的时间(接触振动日数和时数)和情况,工作姿势,被加工部件名称,使用工具的名称、重量等。
要询问既往生活史和病史、家族史等,以及主诉症状。注意记录有关振动症状发生的时间、部位、频繁程度、好转或加重情况等等。
客观检查应包括: 肢端血管功能检查,如指端皮温测定、冷水试验、压指试验、甲床毛细管形态检查、肢端血流图检查、红外线温度记录等; 肢端末梢神经功能检查,如痛觉检查、振动觉检查(包括振动觉阈值、振动频率变化鉴别力、振幅鉴别力等)、两点辨别觉检查、脊试验、温热觉检查等等;骨及关节检查,如指(趾)骨、掌(跖)骨、腕骨等X线摄片检查,肘、肩、膝等关节病变检查等等;肌力和肌活动能力检查、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等。被检查者应在室温(18~20℃)下适应30分钟后再做各种客观检查。为提高白指检出率,最好使被检查者在全身受冷条件下受检。普查应在深秋进行。夏季可在有空调设备并能使气温降至10℃左右的场所进行。检查末梢神经和血管功能障碍各项指标时,应检查冷负荷前后的变化和冷负荷后各项指标恢复到负荷前水平所需的时间。这样能提高上述各指标异常的出现率,有利于早期诊断。
在判定指标是否异常时应注意年龄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