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肿瘤学 >>肿瘤的组织化学变化

肿瘤的组织化学变化
 
摘要: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肿瘤组织和细胞内的组织化学变化,可以使形态结构与生化改变紧密结合,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功能状态和代谢过程。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肿瘤组织和细胞内的组织化学变化,可以使形态结构与生化改变紧密结合,更好地反映肿瘤的功能状态和代谢过程。虽然至今尚未发现肿瘤细胞内存有特异化学物质,但肿瘤组织和细胞内组织化学变化与正常的相比较,都有一定差别,而且某些差别,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在生长、代谢及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组织化学法是应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显示组织和细胞内各种成分的性质与位置,以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常用的组织化学方法有显微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显微组织化学法是利用组织与细胞内某些结构的理化特性与一定试剂或染料发生化学反应,在细胞内产生有色沉淀物,以供镜下观察。此法能显示离子、蛋白质、脂类、糖和酶等各种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法可对组织内的抗原、酶、激素等蛋白物质进行定位,如: ①免疫荧光法: 利用荧光素结合于抗体后不影响抗体结合抗原这一特点,将荧光抗体与待检抗原作用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对标本中抗原或抗体进行鉴定和定位。②免疫酶标技术:用酶(常用辣根过氧化酶或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利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和酶作用于底物的高度灵敏性相结合,可进行免疫测定,检出肿瘤组织和细胞内抗原和相关抗原。如对伯基特淋巴瘤的抗原性研究,已证实与EB病毒密切相关。应用免疫酶标法对肝癌中甲胎蛋白、胃肠癌中癌胚抗原都进行了癌细胞内的定位研究。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恶性淋巴瘤的分型和细胞起源作了大量研究,如检查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免疫酶标法检查瘤细胞内免疫球蛋白,对确定瘤细胞的起源、淋巴瘤免疫学新分类以及预后估计等,都有很大意义。电镜组织化学及放射自显影术等方法,可深入地研究组织及细胞内微细结构的变化,并能跟踪一些物质的动态变化过程。肿瘤内几种主要的组织化学变化如下:

核酸 核酸在生物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与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密切相关。脱氧核糖核酸用福尔根(Fe-ulgen)反应显示,呈红色微细颗粒,主要存在于染色质内。核糖核酸用甲基绿-派洛宁染色法显示呈鲜红色,主要存在于胞浆和核仁中,与蛋白质的合成密切相关。细胞生长旺盛时则核酸含量增加。从小鼠皮肤癌、子宫颈癌的研究中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时细胞内核酸含量有所增加,若细胞发生癌变,则癌细胞中核酸含量更丰富。分化越低的肿瘤细胞生长越旺盛,核酸的含量也比分化高者更为丰富。就同一癌瘤而论,癌组织周边部分细胞的核分裂相多,核酸含量比癌瘤中心区的细胞更为丰富;反之,变性的癌细胞核酸含量明显减少,在坏死区甚至消失。

糖类

(1) 糖元: 体内的多糖以糖元形式储存于细胞内。用卡红染色或过碘酸-雪夫(PAS)反应可显示组织或细胞内所含的糖元,着红色。肿瘤组织内糖元的含量一般均减少,系因肿瘤细胞生长迅速,大量消耗糖元所致。如正常鳞状上皮的颗粒层及角化前棘细胞层内均有丰富糖元;食管鳞癌癌旁增生的上皮细胞内糖元含量有所减少,而癌变细胞内糖元的含量则明显降低。就鳞癌的分化程度而论,分化较高而有角化者,糖元含量相对较多,而分化低无角化者,糖元含量极低或消失。

(2) 粘多糖: 即氨基多糖。类型很多,可分为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用阿辛蓝-过碘酸雪夫反应(Alcianblue-PAS)在pH 2.3~3的条件下,中性粘多糖呈红色,酸性粘多糖呈蓝色。正常胃粘膜上皮分泌的粘液含中性粘多糖,肠粘膜上皮分泌的粘液含酸性粘多糖。近年来按细胞的形态发生,将胃癌分为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肠型胃癌”和发生于原胃粘膜上皮的“胃型胃癌”。应用粘多糖的组织化学染色,可鉴别胃癌的细胞类型,即产生中性粘多糖者为“胃型胃癌”,产生酸性粘多糖者为“肠型胃癌”。此外,在腺癌与鳞癌鉴别诊断上常借助于粘液染色以证实其为腺癌。据报道,间皮瘤细胞分泌透明质酸(酸性粘多糖),可作为间皮瘤诊断的一项指标。

体内参与代谢的酶约有900种,目前能用组织化学显示者仅80多种,主要为水解酶与氧化还原酶类。由于对酶的组织化学研究很多,对于探讨肿瘤的发生、分化程度、病理诊断及预后估计等都有较大的价值。研究资料表明,瘤组织中有的酶活性比相应的正常组织减少或者消失,有的却比正常组织增高。减少的原因可能与瘤细胞分化功能降低或与细胞内生成酶的结构破坏有关,增高的原因则可能与瘤细胞迅速分裂有关。由于酶种类繁多,每种酶在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中表现不一,故酶的研究十分复杂,尚需作大量的工作以找出其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

(1) 磷酸酶: 磷酸酶的研究最多,一般常用哥莫利(Gomori)法显示,酸性磷酸酶呈黄褐色颗粒,碱性磷酸酶呈深褐色颗粒,偶氮偶联法均为紫红色颗粒。酸性磷酸酶广泛分布于组织内,以前列腺、脾、肝组织中最丰富。在前列腺肿瘤中此酶活性很高,可用以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

(2)碱性磷酸酶: 在体内分布于与运输功能相关的膜上皮如肾近曲小管细胞刷状缘、小肠上皮游离缘、血管内皮等处,其余组织细胞内活性很低,但组织再生时,酶活性增高。肿瘤中碱性磷酸酶含量因细胞的生长和功能不同而异。大多数上皮性肿瘤的细胞不含此酶,如口腔及肺鳞癌,胃肠道的大多数肿瘤及乳腺癌等。少数肿瘤可显示活性,如肺腺癌的酶活性很高;胆管性肝癌显示强阳性;子宫颈癌中无角化型的酶含量高于角化型,而角化型中肿瘤浸润生长部分酶含量较多。间叶组织肿瘤中活性不一。骨源性肿瘤包括良性骨瘤及骨肉瘤患者,该酶活性很强,可借以与非骨源性肿瘤或非骨化性肿瘤如骨网织细胞肉瘤鉴别。在淋巴性肿瘤中则此酶完全缺如。

(3) 氨基肽酶: 目前用组织化学方法显示的氨基肽酶主要是亮氨酸氨基肽酶。它大量存在于肠分泌液中,不见于胃粘膜上皮内。多数胃癌(约70%)氨基肽酶均显高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活性也高。同时由于大多数胃癌中该酶的活性很高,而其他癌瘤不显活性或活性极低(胆管癌除外),因此可作为胃癌的诊断指标,特别在有淋巴结转移时,用氨基肽酶染色更有助于诊断胃癌。此外,有人认为氨基肽酶与细胞外蛋白溶解有关,故在浸润性生长的肿瘤内基质富含氨基肽酶,癌巢周边部分亦可出现酶的活性。

(4)非特异性酯酶: 癌组织中酯酶含量较丰富。有人报告肺鳞癌分化越低,酯酶含量越少,分化越高,酯酶含量亦高,因而认为酯酶可试作为鳞癌分级的一项指标。此外,在淋巴源性肿瘤中,由于组织细胞富含酯酶,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细胞的类型。

(5)β-葡萄糖醛酸酶: 为水解葡萄糖醛酸的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溶酶体中,其功能除水解葡萄糖醛酸外,亦能催化雌激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与类固醇激素代谢有关。有的研究发现,细胞增生时期酶活性增强,认为它参与了细胞的增生。它在肿瘤中分布的报道不一,有谓癌组织中它的活性增高,为肿瘤形成的特征;有的则认为,肿瘤内酶含量的多少与细胞类型有关,上皮性肿瘤含量普遍较高,子宫颈癌、胃及肠癌中活性很强,而间叶组织肿瘤则缺乏,并可据以鉴别癌与肉瘤。曾报道有β-葡萄糖醛酸酶还可应用于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疾病中,用以鉴别T及B细胞,T细胞中此酶阳性,而B细胞阴性。

(6)脱氢酶类: 脱氢酶类用四氮盐类试剂显示,由于组织内有脱氢酶存在,可使无色的四氮盐还原为有色物质沉淀于细胞内。脱氢酶种类很多,与体内糖氧化有关,如琥珀酸脱氢酶与细胞有氧呼吸相关,在细胞内它与线粒体膜紧密结合,酶含量的多少能反映体内三羧酸循环情况及细胞内线粒体含量。肿瘤内琥珀酸脱氢酶差异较大,可能与瘤细胞的来源及代谢特点等有关。在子宫颈癌、乳腺癌、肺癌等癌细胞内该酶活性较正常细胞为高,利用这一差异,曾用于子宫颈癌脱落细胞学诊断;但在肝癌中琥珀酸脱氢酶比正常肝细胞明显降低。胃癌及神经肿瘤中,瘤细胞内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低,而与糖酵解有关的乳酸脱氢酶含量则增加,当为肿瘤代谢特点的反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参与糖的磷酸戍糖途径氧化。许多肿瘤中该酶活性增强,如肝癌细胞中酶活性比正常肝细胞高约9倍;在胃、肠、子宫颈、子宫内膜、卵巢、肾上腺皮质等肿瘤中,则显示中度至强阳性,也反映出肿瘤代谢的特点。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6603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3
  • 更新时间: 2012-12-13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