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劳动卫生 >>高温作业卫生调查

高温作业卫生调查
 
摘要: 高温作业卫生调查通常出于以下目的: 探讨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了解高温作业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鉴定防暑降温措施的效果; 为改善劳动条件和修订气象条件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和推广防暑降温工作经验。

高温作业卫生调查通常出于以下目的: 探讨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了解高温作业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影响; 鉴定防暑降温措施的效果; 为改善劳动条件和修订气象条件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和推广防暑降温工作经验。

调查内容视不同厂、矿与作业的生产特点和所要解决的劳动卫生问题而定。除总的要求可参见“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调查”条目外,一般应着重调查热源情况,如主要热源的名称、数量和分布,以及热源的内部和表面温度。尚应调查了解: 工人劳动休息制度; 厂房建筑情况,如厂房大小、高度和方位、建筑材料、结构和跨度(间)数,天窗和侧窗的型式、结构、数量和面积; 有无挡风板,及其型式、效果; 现有防暑降温措施情况,如隔热、通风设备,个体防护用品的种类和卫生管理制度,工间休息室的地点及设备; 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等。既往发生中暑的资料亦应收集

气象条件测定,是高温作业卫生调查必须进行的项目(参见“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测定的地点应根据热源的布置、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特点而定,但主要应选择工人经常工作和休息的地点。测定的高度,一般为距地面1.25~1.5m(或工作台面)处; 若工作地点的热源布置不均匀,尚应在不同高度 (相当于头、胸、腿等部位),不同方向测定热辐射强度。测定的时间应根据生产特点、劳动情况和调查目的而定。如需全面了解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应于不同季节进行测定; 若专门了解炎热季节高温车间的气象条件,则只需在夏季进行测定。每个季度测定的天数,一般不少于3~6天,并须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测定日期。每天测定的时间和次数,按生产特点而定。生产过程较均衡,气象条件较稳定的车间,可在一个工作班开始时测一次,工作中测两次,下班前测一次; 若生产过程呈周期性变动,而气象条件变化较大的车间,则应按生产周期的过程进行多次测定。如铸造车间的加料、熔炼、浇铸和打箱过程中,均应分别进行测定。如要动态观察生产环境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应24小时连续测定。同时,应进行室外气象条件的测定,以比较并评价室内外气象条件的差别。在一个测定点上气象条件的各个参数(气温、气湿、风速、热辐射强度),应在同一时间进行测定。

为分析评定各工种工人工作时间内受高气温、热辐射影响的情况,尚须做工时记录,连续记录工人从事主要劳动、辅助劳动、休息等的时间; 或按接触有害因素程度不同,划分出几种情况,分别记录其所占时间。工作中受热辐射作用的强度,因生产操作不同而改变时,可计算出时间加权平均值。例如锻工在30分钟劳动过程中,开炉门时,单向辐射强度为20.92J/(cm2·min),历时2分钟,计5次; 关闭炉门锤锻时,单向热辐射强度3.35J/(cm2·min),历时4分钟,计5次;锻工在此项劳动中平均接触


式中r1……rn为不同操作时热辐射强度,t1…tn为相应操作的持续时间。

对高温作业工人进行劳动生理学检查,是对劳动条件进行卫生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检查项目一般包括体温、皮温、脉率、血压、出汗量和劳动强度等。皮温常测额、胸、背、手、小腿、脚背等点,并按各部位所占体表面积,计算加权平均值,即平均皮温(℃)=0.07额温+0.25胸温+0.25背温+0.1手温+0.25腿温+0.08脚背温。出汗量通常采用体重法求得,即出汗量(g或ml)=(工前体重-工后体重)+(饮水量+食物量)-(尿量+粪便量),因此,需用灵敏度25g的磅秤或灵敏度5g的人体杆秤,在劳动前后各称一次体重;每次称重时被测者应尽量排空小便,脱去衣服、鞋袜,仅着短裤,抹去汗水; 在劳动过程中应严格记录工人饮水量、食物量和大小便量。劳动强度可根据工种类别查表,大体可分为重、中、轻劳动; 或采用代谢道格拉斯-荷尔顿 (Douglas-Holdane) 法测定。劳动生理检查的项目和测定的时间依调查目的而定,一般可于劳动前安静状态下测一次; 劳动后立即测一次;以后每隔5~10分钟测一次,直至恢复到劳动前水平为止。劳动前和劳动后恢复期可在工人休息地点进行,而测定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功能变化时,应在工作或附近地点在工人劳动中(以不影响工人劳动为准)或劳动毕立即进行,以期如实地反映劳动时情况。如有条件最好采用遥控自动监测仪器,定时记录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进行劳动生理学检查的同时,必须测定室内外气象条件。

高温作业卫生调查时,根据需要可进行防暑降温措施卫生效果的鉴定。其基本做法是对比防暑降温措施使用前、后的气象条件测定资料和机体反应资料。有条件时可测定对生产设备本身的降温效果。

对于隔热措施的效果鉴定,通常在隔热设备使用前、后,分别测定工作地点的热辐射强度和设备的表面温度;采用水隔热时,还要测量用水量和进、出水的温度。同时检查工人生理功能的变化,询问其主观感觉。

对普通风扇、喷雾风扇和岗位送风系统等局部机械送风的效果进行鉴定时,其主要内容为: 测定使用前、后工作地点的气象条件; 测定送风温度和风速; 检查工人的生理功能变化,并询问其主观感觉。使用喷雾风扇时,尚须测定雾滴大小。

鉴定防热面罩(或眼镜)时,需测定防热面罩里、外两面的温度或热辐射强度。鉴定防热工作服时,需测定: 工作地点的气象条件; 工人穿和不穿防热服劳动时的生理功能变化和主观感觉; 防热服外表面、内表面的温度,衣服内表面与体表之间的空间温度、湿度和风速,以及皮肤温度。

将调查、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评定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的卫生效果。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5267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7
  • 更新时间: 2012-12-17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