蜇是数种水母的通称,每年6~10月,成熟的水母浮游海面。当人们在接触海蜇触手被螫时,由刺线囊放出毒液,产生皮炎,其毒性因种类而不同。海蜇刺线囊内的毒液,不仅能刺激皮肤,产生局部损害,而且对全身也有害。在海蜇皮加工时,接触其毒液,亦可引起皮炎。当人们下海捕捞或游泳时,若被海蜇触手的刺线囊刺螫后,约3~5分钟,局部感烧灼,刺痒或麻痛。随后,出现红斑,丘疹或荨麻疹样损害,重者可有瘀斑,在1~2日内形成水疱或大疱。因触手是长条形,故皮损多呈点状长条形,或为地图形,患者可因瘙痒较剧而影响睡眠,约半月左右消失。如全身被螫,面积较广时,可有疲乏、肌痛、失眠、出汗、口渴、气急、胸闷等。对毒素敏感者,可于刺螫后数小时出现血压下降或肺水肿,口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有显著的呼吸困难,甚至引起死亡。
在进行海蜇皮加工时,接触海蜇毒液的部位,在10分钟左右开始瘙痒,八小时左右发疹。手指、两前臂内侧、腹股沟、阴囊、腰围、足趾等为主要发病部位,少数见于前胸,四肢伸侧,偶可累及全身。皮疹为水肿性红斑、丘疹和丘疱疹,以丘疱疹最多见,常密集成片,瘙痒明显,抓后渗液糜烂。轻的常无皮疹而仅有瘙痒感,一般在停止接触后,轻者第二天痒即消失。重的约经4~5天至一周左右痊愈。但反复再接触,瘙痒发疹亦可重复,日久可呈苔藓样变。
治疗: 对于皮炎,可用收敛剂,如明矾水冷敷,或用炉甘石洗剂,亦可外用1%氨水或10%碳酸氢钠溶液。瘙痒较重者,可服抗组胺类药物。对于有严重呼吸困难,肺水肿者,应立即抢救,迅速注射山梗菜碱(洛贝林)或肾上腺素等,并输液,以稀释毒素,加速排毒。海蜇出现季节,当下海捕捞,或游泳时切勿用手推移或以手托海蜇,以免螫伤。海蜇加工者,应加强防护,尽量避免直接接触或使用防护膜。操作前后,在接触水液的皮肤部位,浸泡饱和明矾水一次,可减轻发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