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作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和嗜好,已有很长的历史。通过各种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已经有充分证据表明吸烟是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或促进因素,同时也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性肾病和胎儿发育不良的重要诱因。因此必须重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烟叶的主要成分包括糖类、羧酸、萜品类化合物、蜡质、脂质、色素以及生物碱如烟碱(尼古丁)等。烟草本身只含极少量的多环芳烃,其绝大部分是在吸烟过程中的不完全燃烧所形成。
吸烟时产生烟气可分为占总量92%的气相成分和占8%的固体成分。气相成分主要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以及挥发性低分子烷、烯烃类化合物等; 固相成分即烟气中的固体微粒,也称烟尘,多环芳烃主要包含在烟尘中。这种烟尘粒径大小在0.1~2μm之间,以烟流形式进入气管和肺中。
吸烟过程中生成的焦油约占原烟草重量的1~6%,每支纸烟约含20~35mg焦油。焦油中含有多环芳烃150种至500种以上,已证实有致癌性的约10余种,重要的有苯并(a)芘、二苯并[a,h]蒽、苯并[b]荧蒽、苯并[j]荧蒽、二苯并[a,1]芘、苯并[a]蒽、5-甲基䓛及氮杂环类化合物等。这些致癌性多环芳烃占焦油量的0.6%左右。不同种烟其焦油与多环芳烃含量也有差异,如雪茄烟、斗烟和水烟的焦油生成量都比卷烟为少;卷烟、雪茄烟及斗烟生成焦油的多环芳烃含量,又以斗烟最高。以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苯并(a)芘为例,每100支纸烟含0.5~1.5μg。烟草焦油除含致癌性多环芳烃外,还含有促癌物,即酚类化合物,主要为单元酚(如苯酚、甲酚、乙酚等),此外还有多种有机酸(如丙酸、草酸等)。
实验证明烟草焦油对皮肤有致癌作用。用烟斗中烟草焦油涂抹动物皮肤,可诱发鳞状上皮细胞癌,用卷烟焦油亦诱发小鼠皮肤癌。带过滤嘴的卷烟所产生的焦油量虽然少于普通卷烟,但其焦油的致癌性与普通卷烟相比,并无很大差异。
医学科学工作者愈来愈证明昅烟是肺癌的重要病因之一。已证明吸烟可以诱发动物肺癌,实验常采用的方法,包括将烟草焦油混在某种胶体溶液中经气管注入动物肺中,或模仿人的吸烟过程使动物直接吸入烟气。前者使动物发生肺癌,后者使动物肺腺瘤增加。
1939年开始,注意到肺癌病人中大多数都有吸烟的历史,此后通过大量前瞻性或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原因。各种调查结果,都明显地揭示了肺癌死亡率与吸烟程度呈正相关。同时,可以看出开始吸烟年龄越早,肺癌死亡率越高。一般认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高4~18倍,每天吸烟超过1包者比不吸烟者的肺癌死亡率可高6~30倍。经调查表明,约有80%的肺癌病人是因长期吸烟引起的。近30余年来,妇女吸烟的人数增加,一些研究者专门调查了妇女中吸烟与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的差别,也得到同样结果。还对戒烟效果进行了研究,当戒烟10年后,肺癌死亡率明显下降。在戒烟15~20年后,肺癌的发生率就降到基本上和不吸烟的人相似。虽然也有结果说明,吸带过滤嘴纸烟的人比吸普通纸烟的人肺癌发病率较低,但过滤嘴纸烟并不能完全滤掉致癌性多环芳烃,一般醋酸纤维过滤嘴的过滤效能只有59%左右,而加活性炭的纸烟其过滤效率也只有约66%,所以吸带过滤嘴纸烟并不能根本消除致癌危险。
吸烟对口腔也有危害。吸烟者,特别是吸斗烟及雪茄烟者,口腔癌的发生率高于不吸烟者。由于口腔受烟气不断刺激使粘膜发红、水肿,出现慢性炎症,在腭颊粘膜、舌等部位发生白斑(又称“烟斑”),此白斑有诱发癌变的危险。
吸烟能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对吸烟者和不吸烟者死亡病例的支气管上皮病理组织学研究表明,在不吸烟的病例中,只有16.8%的支气管上皮组织有少许变化;而在经常吸烟的病例中,支气管上皮组织有改变的占98.8%。变化包括组织增生、纤毛消失、细胞异常等,且吸烟愈重变化愈明显。这是因为吸入的纸烟烟尘可刺激杯状细胞,使其分泌增强,引起多痰; 并使纤毛摆动变慢或紊乱甚至停止,从而破坏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屏障功能,使呼吸道易感性增加,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气管炎,这种炎症的反复发作,经常咳嗽咳痰,进而发生肺气肿。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明显高于不吸烟者。据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吸烟者为不吸烟者的3.4倍,肺气肿为5.6倍,支气管扩张为5.3倍。许多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即使不服药,只戒掉烟就会使症状大大缓解。吸烟者特别容易受空气污染引起不良反应,已经肯定在接触铀矿放射线或石棉的工人,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大大增加。还发现吸烟者在接触棉尘、大麻尘或亚麻尘后,更易发生导致丧失劳动力的慢性气道阻塞。
吸烟是造成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特别使青年和中年人的发病率增加,吸烟多的人比不吸烟者高; 而戒烟的人比持续吸烟的人低。由于烟草中的烟碱(尼古丁)可刺激植物神经系统,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电传导异常;并可使动脉壁增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烟气中存在一氧化碳,因此吸烟提高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水平,减弱血液携氧能力,降低了心肌的供氧量,从而促进心绞痛发作;另一方面,烟碱可增加心肌氧需要量,造成心肌氧需要量与供给量之间的矛盾,也诱发心绞痛。
吸烟的其他危害,如烟碱可改变胃液的酸碱度,扰乱幽门正常活动,造成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吸烟者溃疡病发病率增加。此外,吸烟还可增加糖尿病发病率。妊娠期吸烟的妇女所产的婴儿,其体重、智力发育水平可能低于一般婴儿平均水平; 吸烟与流产、死胎亦可能相关。有些研究指出,双亲吸烟的孩子比不吸烟者的孩子易患呼吸道疾病,前者不仅在出生前受到危险,而且在出生后第一年内患严重疾病的危险性也较大。
因为卷烟烟气只有约10%真正为吸烟者吸入肺部,90%左右的烟气仍散布于局部空气环境,因此吸烟可污染周围环境,使不吸烟者被动吸烟,间接受到有害作用。在居室内,在通风不好或密闭的公共场所,吸烟者能使其他人接触有害浓度的烟气,使这种被动吸烟者碳氧血红蛋白升高,唾液溶菌酶含量下降,降低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用受吸烟污染场所的空气作Ames试验时,呈现阳性反应(见“致畸、致突变、致癌试验”条)。此外环境中的这种烟气污染,也能影响人们的良好情绪,特别是使哮喘患者和其他易感者,有变态反应的人感到不适。
由此可见,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对正在发育的青少年影响更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发达国家中,控制吸烟对增进健康,延长生命,比整个预防医学中任何一个单独的方法都要强。”同时吸烟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可以预防的致病因素。预防的办法是加强宣传教育,特别是教育青少年不要吸烟,已吸烟的人应逐步减少最后达到完全戒烟,首先应做到不在公共场所吸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