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环境卫生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
 
摘要: 大气接纳有害物质的量超过大气自净能力,致有害物质浓度增高,达到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时称为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可来自火山爆发、森林着火等天然污染源,但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时产生,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如工业企业、生活炉灶、采暖锅炉等,以及流动污染源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

大气接纳有害物质的量超过大气自净能力,致有害物质浓度增高,达到直接或间接影响健康时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可来自火山爆发、森林着火等天然污染源,但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时产生,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如工业企业、生活炉灶、采暖锅炉等,以及流动污染源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

工业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对燃料的燃烧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燃烧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燃料的种类及其性质有关,造成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西欧产业革命后工业迅速发展,用煤量剧增,城市大气受烧煤产生烟尘和二氧化硫所污染,危害居民健康的问题日趋严重。本世纪五十年代“伦敦烟雾事件”(见“伦敦烟雾事件”条)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属于煤炭型大气污染。随着工业较发达国家能源的变化,石油需要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使用石油的含硫量较高,城市大气的烟尘污染相对减少,而二氧化硫成为最重要的污染物,在日本发生的“四日市哮喘病”(见“四日市哮喘病”条)即为典型事例。同时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其汽车众多的大城市,汽车废气又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排出的废气中含有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等。前二者是形成光化学烟雾(见 “光化学烟雾污染”条)的基本物质。最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见“洛杉矶烟雾事件”条)是石油型大气污染的代表。除燃料燃烧以外,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也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种类等不同,其对大气污染的性质、程度、排出有害物质的数量也不同。常见的有氨、氯、氟化氢、硫化氢、铅、汞、锰、砷、酚、有机氯、碳氢化合物、放射性物质、生物性物质等。以火力发电厂、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石油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对大气污染最重。

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般可归纳为两大类: ①颗粒物质: 如降尘(粒径大于10μm)及飘尘(粒径小于10μm)(见“烟尘污染”条);②有害气体及蒸汽: 前者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五氧化二氮等)、碳氢化合物及其氧化物、卤素及其衍生物等。后者如汽油蒸汽、汞蒸汽等。二次污染物是某些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相互作用,或与大气正常组成成分发生反应,或是因太阳紫外线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如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丙烯醛、三氧化硫、硫酸雾、硝酸雾等。

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小部分可经消化道或皮肤进入体内。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大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理化特性和生物学作用,浓度和持续时间。另一方面取决于人体暴露在被污染的大气中的时间,进入人体内有害物质的量,滞留在呼吸道的部位和个体的敏感性及抵抗力(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大气中有害物质超过一定浓度作用人体时,可引起感官和生理机能的不良反应,发生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诱发感染,使居民的一般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例如,二氧化硫、硫酸雾、氮氧化物、臭氧、烟尘、氟化氢、氯气等刺激呼吸道可导致气道阻力增加,长期作用能诱发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条),严重的还可引起肺水肿、肺心病等。这些有害物质也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又如一氧化碳污染大气后,不为人体感官所觉察,但能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增高,使组织缺氧,危害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严重时还会昏迷致死(见“一氧化碳污染”条)。而当工厂生产发生事故,工厂排出大量有毒物质或冬季居民燃煤取暖,有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同时当地地理和特定气象条件使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稀释,大气污染浓度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可引起居民急性中毒,或使原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的居民病情恶化和死亡,致在较短时期内居民发病率和死亡率突然增高,形成大气污染事件。

大气中某些有害化学物质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也应引起重视。(见“多环芳烃污染”,“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条)。有些有害物质还有致敏作用,如二氧化硫是哮喘病变态反应原。花粉和一些霉菌孢子等是生物性的变应原(见“大气变应原污染”条)。

一般空气中病原微生物很少。但肺结核患者及化脓性疾病患者排出痰液和脓液,附着在灰尘微粒上污染空气,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也可能通过飞沫直接污染空气。

大气污染还会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如减弱太阳辐射强度,降低能见度,破坏绿化,腐蚀建筑物,恶化居民生活环境等。

防治大气污染,应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如制定大气卫生标准及地方废气排放标准,作好城乡规划,绿化居民区,改善锅炉和汽车的燃料燃烧,尽可能采用不污染或少污染大气的能源,减少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排出量,执行大气卫生监督等,保证大气卫生要求(见“大气卫生防护”条)。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9444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12
  • 更新时间: 2012-12-12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 热线电话:139118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