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百科首页>> 公卫百科>> 皮肤病 >>射线皮炎

射线皮炎
 
摘要: 射线皮炎是指各种类型射线,包括α、β粒子、电子、γ和X射线、中子和质子等引起的皮肤病变。由于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增加,核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中X线和γ射线等的广泛应用,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日益增多。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常因一次或多次接受大剂量射线所致,潜伏期短。慢性常因小剂量、长期反复照射所致,潜伏期长,但慢性者也可为急性后遗症。

射线皮炎是指各种类型射线,包括α、β粒子、电子、γ和X射线、中子和质子等引起的皮肤病变。由于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增加,核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中X线和γ射线等的广泛应用,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日益增多。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常因一次或多次接受大剂量射线所致,潜伏期短。慢性常因小剂量、长期反复照射所致,潜伏期长,但慢性者也可为急性后遗症。

急性射线皮炎 常为应用射线治疗恶性肿瘤所产生,也可能是某种技术上的错误和意外所造成,例如用错滤板,放射野重叠,用量不当,计算错误等。常在接受达1000r或更大剂量照射后发生。可归因于射线的烧灼。按其症状轻重,一般分为三度。①一度为红斑或伴有轻度水肿,约在照射后6天出现,微有灼热及瘙痒感觉,12天左右达最高峰,以后逐渐消退,可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轻度脱屑和脱毛以及皮肤干燥等症状。②二度红斑显著,伴有水肿及水疱形成,有明显瘙痒或灼痛感,水疱破裂后表面可糜烂渗液。反应的时间和强度根据照射量的大小、解剖位置和个体体质而有差异。一般需数周后皮损逐渐干燥结痂、脱屑而全愈,常遗留永久性脱发、皮脂腺及汗腺功能障碍、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和不规则色素沉着。③三度在红肿剧痛的基础上发生黑褐色或紫褐色的组织坏死。可扩展至真皮或较深的皮下组织。当其脱落后,形成深而顽固的溃疡,疼痛剧烈,一般发生于照射后的二个月内。此种溃疡不易愈合,溃疡和疤痕上偶可发生上皮癌。

慢性放射线皮炎 可以是急性反应的后果,也可以是多次接受小剂量照射的积累所造成。例如过度应用射线治疗某些皮肤病,或过多应用荧光镜或X线摄影作为检查和诊断而发生。潜伏期长,患部皮肤逐渐萎缩,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毛发脱落、稀疏。局部色素减退或消失。常伴有小岛状色素沉着或象雀斑样,可有瘙痒和烧灼感。指甲出现沟纹、变脆,生长缓慢。最后出现毛细血管扩张、萎缩的皮肤上出现角化增生灶和溃疡。这些溃疡边缘清楚,腐肉分离后基底清洁,触痛强烈,可为持续性疼痛,愈合甚慢,形成疤痕常不稳定,可再次破溃,严重时溃疡不能愈合,可发生癌变。癌肿亦可以从受损皮肤角化处发生。潜伏期平均7~12年或更久,主要为鳞状细胞癌或基底细胞癌。

各种类型放射离子产生的组织病理变化相似。急性射线皮炎,常见表皮细胞内外水肿。伴有核固缩,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细胞变性,真皮内细胞浸润可延及表皮。胶元纤维水肿,血管扩张。真皮深部较大的血管显示管壁水肿,内皮细胞增生。甚至真皮分离。如溃疡存在时,坏死可深达真皮,在坏死区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射线皮炎,常见有角化过度,部分表皮萎缩,部分向下增生。棘细胞水肿,排列可不规则和个别细胞角化,部分胞核有异形变化。真皮内胶元纤维肿胀或均质化。染色深浅不一,可见新生胶元纤维。真皮上部血管扩张,深部血管壁常发生纤维性增厚,管腔变狭或阻塞,可见血栓形成和血管再生。毛囊和皮脂腺消失,汗腺减少。严重病例如有溃疡发生,在溃疡处的深部大血管常完全栓塞。如发生鳞癌,常为梭形细胞型。

治疗原则是保护皮肤,禁用肥皂洗涤,不宜穿紧身衣服以减少摩擦,避免日光及冷热刺激,防止外伤及感染。一度皮炎可用温和、安抚的霜剂。二度、三度的皮炎可外用皮质激素霜剂,擦烂部或溃疡时可用鱼肝油软膏,角化过度损害可局部应用1%氟脲嘧啶软膏,如疑有癌变时应及早切除,并作活检。患者应适当加强营养,给予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食物,白细胞减少者可服维生素B4,每日20~60mg,如有痛感可内服止痛药,或用0.5~1%普鲁卡因局封,以及音频电疗法。


发表评价

词条信息

  • 浏览次数:4800 次
  • 发布时间: 2012-12-24
  • 更新时间: 2012-12-24

参与评价:

  •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门标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4750号-12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 内容管理与技术支持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IE8.0以上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邮编:102206